舟山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84200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时间:2025-07-11 17: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医保局

九三学社舟山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建议》提案收悉。结合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委社工部的协办意见,现将提案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23〕7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我市于2024年2月起出台《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舟山市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舟政办发〔2024〕10号)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省内率先实施以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体,惠民型商业护理保险为补充,特色商业护理保险与社会救助福利护理保障等制度有序衔接、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支柱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成立全市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专班,组建失能等级评估委员会和评估专家库,确定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全面开展失能等级评估,从2024年5月1日起,为全市经过评估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参保人员提供居家和机构护理服务。

(一)参保筹资情况。参加我市基本医保人员同步参加长护险,2025年5月底参保人数达到100.92万人。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每人每年筹资90元,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由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各承担45元;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个人承担30元,各级财政补助60元。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资助参保对象、医疗救助对象个人承担部分由各级财政全额补助。

(二)失能评估和待遇享受情况。因年老失能或经医疗机构、康复机构规范诊疗,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通过评估认定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参保人员,可享受长护险待遇。截至2025年4月底,运行一年来全市累计失能评估人数6492人,通过重度失能评估并享受长护险待遇人数4312人;4月底待遇享受人数3222人,占参保人数比例为0.32%,其中享受居家护理服务2391人,机构护理服务831人。2024年5月-2025年4月,全市长护险基金收入9003万元,支出4806万元,基金使用率为53.4%。

(三)待遇和服务标准。居家护理。由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机构安排每星期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上门服务,长护险基金每月支付1280元给服务机构。失能人员可选择定点护理机构上门服务加亲情护理模式,即将经过护理实践培训后的失能人员近亲属纳入亲情护理服务管理,按照500元/月标准支付给指定亲情护理人员,剩余780元服务费用可继续享受居家上门护理服务,安排每星期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目前全市享受居家护理的人员基本都选择亲情护理加上门服务每周二次每次1.5个小时的服务模式。机构护理。由承担机构护理的定点护理机构提供24小时护理服务。长护险基金每月支付1400元给服务机构。护理服务项目。全市统一制定6大类41项护理标准,包括清洁卫生类、营养摄取类、排泄护理类、移动舒适和安全护理类、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类、用药指导类,具体有温水擦浴、失禁护理、关节活动练习等,全方位覆盖重度失能人员日常生活需求。

(四)定点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居家护理服务机构。我市通过公开遴选,确定市内外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8家护理机构,提供居家上门护理服务,其中舟山市本地机构1家。同时将全市统筹划分为8个居家服务区域,覆盖全部偏远海岛,由一一对应的居家机构上门服务。机构护理服务机构。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确定40家提供机构护理的服务机构,其中养老机构26家、医疗机构14家,为入住的重度失能人员提供全天候护理服务。护理服务人员。目前8家居家护理机构有持证护理服务人员236人,机构护理机构有持证护理服务人员506人,有效满足了长护险护理服务需求。

(五)多层次护理保障。

1.“舟惠保”。我市依托“舟惠保”增设护理服务理赔责任,其中机构护理每月为60元,居家护理每月为32元,赔付部分均以提供护理服务方式体现,相当于居家护理每月增加约0.5小时。目前重度失能人员中有85%以上人员购买“舟惠保”,年度护理服务享受2770人,资金支出约96万元。

2.社会救助福利护理保障。全市医疗救助对象的长护险参保费用由政府补助,以提供服务方式再提供每月约400元服务。

3.商业护理保险。全市已公布二批共8款商业护理保险产品,允许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每年购买产品1000元,满足不同失能程度人员的个性化护理需求。目前约有100人购买了有关保险产品。

二、特色亮点

(一)对失能等级评估进行全过程监管。根据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2476-2022《长期护理保障失能等级评估规范》,对评估对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丧失程度进行全面评估。随机在评估专家库中抽取评估专家和评估员各一名,在申请人家属、村(社区)或定点护理机构工作人员见证下,全场视频录像评估过程,交长护险管理部门,由工作人员对全部评估视频进行审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评估专家整改,对疑问视频提交评估委员会进一步审核。市本级和四个县(区)失能等级评估委员会每月召开评估会议,对疑问视频进行全面审核,并抽查其他评估视频,对仍存在疑问的视频马上派出核心评估专家再次上门评估,最终确定全部评估结论并进行公示和送达。我市通过加强评估专家队伍建设,科学设置评估和审核流程,最大程度保证了评估结论的公平公正,确保了全市长护险制度平稳有效运行。

(二)率先开展失能人员“多评合一”改革。2025年4月,市医保局等5部门出台《失能人员“多评合一”集成改革实施方案》,整合医保部门的失能等级评估、民政部门的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残联部门的肢体残疾一、二级等级评定工作。通过多跨协同、联合共建、资源整合、流程优化,构建“一次申请、一次评估、结果互认”的“多评合一”服务新模式。截至5月底,全市开展“多评合一”人数177人,提高了评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了对失能人员的服务水平。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市外异地居住人员待遇保障尚未实现。因享受长护险待遇需进行上门评估、居家护理需上门服务,市外居住人员的服务可及性存在较大问题,故目前我市与省内其他地市基本都未提供市外居住人员相关待遇。现省医保局正在制定省内异地居住人员失能等级评估和待遇享受办法,开发全省统一的业务操作模块,待省政策出台和业务模块开发完成后,我市将第一时间全面落地执行,解决市外省内失能人员的待遇享受问题。

(二)护理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市居家护理服务人员数量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一个护理员大约服务10个失能人员。尽管长护险也吸引了部分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但仍存在岗位吸引力不强、人员平均年龄偏大(53岁),部分人员服务能力水平不足等方面问题,与失能人员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全面优化失能等级评估工作流程,不断提升评估水平。一是根据全市失能人员“多评合一”工作需要,将残联部门的肢体残疾评定专家补充纳入专家库,满足“多评合一”工作要求,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评估结果医保、民政、残联、卫健部门共享。二是根据评估专家实际工作表现,及时优化调整评估专家库成员,将操作不规范、评估结论审核通过率不高的人员调出专家库。三是继续加强评估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市和各县(区)每年至少召开二次评估业务培训会,通过大量的视频分析点评,告诉评估人员什么是规范的评估流程和操作办法,不断提升评估专家业务水平。

(二)加强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管理。一是在符合条件的机构护理机构“应定尽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居家护理机构定点规则,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居家护理机构定点数量,维持适当的市场竞争,促使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居家上门服务全过程监管。严格核查持证上岗情况,对未持证人员服务费用全额扣付并予以处罚。及时核查上门服务定位打卡、服务全过程音频上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按规定予以处罚直至取消定点资格。

(三)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一是会同人社部门加强护理服务人员培训和考证,在我市已全面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和考证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健康护理员的培训和考证机构,满足长护险长远发展需求。二是积极对接卫健部门,将基层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团队全面融入长护险服务,对居家失能人员提供“四个一”健康服务,即确定一名家庭健康顾问、开展一次上门健康服务需求评估、制定一份健康服务计划、提供一趟上门健康管理,并为有需求的失能人员建立家庭病床。三是在市委社工委牵头下,发动志愿者参与护理服务培训,挖掘培育一批服务重度失能人员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共同构建多样化、系统化的护理服务志愿体系。

感谢贵委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舟山市医疗保障局

2025年6月25日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