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26 10: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市场监管局
屠定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市水产食品安全防控的建议》收悉。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水产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局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并多次会同市经信局、市海洋经济局单位会商研究。现将提案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现阶段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优势,打造“一条鱼”从“渔场到市场”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持续推动“一条鱼”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水产加工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生产单位739家,其中海洋水产加工获证企业280家,2024年总产值达120亿元,主要从事水产制品、速冻食品加工等。在水产食品安全防控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源头端”防控。将全市20亩以上规模水产养殖户信息“全覆盖”录入监管信息库,同步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实现与舟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的深度对接。全力推广“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开具模式,大力推进“浙农优品”线上赋码工作,目前已有151家试点品类主体可线上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17家主体的产品赋码关联,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获取产品产地、养殖过程等信息。
(二)“浙食链”赋能。严格贯彻实施《浙江省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规定》,全市浙食链激活主体达12457户(含食品生产、流通、餐饮),5月底全市重点主体上链率达99.48%、重点品种上链率为98.07%;在此基础上,鼓励大中型水产企业自建系统与“浙食链”系统的互联互通,构建从原辅料采购到配送交易数据链条,让消费者“买卖明白、消费透明、吃得放心”,也为企业有效落实进货查验、销售记录等法定义务提供便利。
(三)“智慧式”监管。迭代升级水产加工企业风控管理体系,积极指导水产加工企业充分运用“阳光工厂”“CCP 智控”系统功能模块,通过专项培训、一对一帮扶和线上交流等方式,实时解决“空码离线”动态使用问题,目前全市水产制品生产企业全部完成“阳光工厂”建设。充分应用智能抓拍设备和图像识别技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实时预警并推送整改提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四)“关键点”防控。严格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2024年开展监督抽检200批次、例行风险监测120批次、专项风险监测100批次,形成“监督检查+常态监测+专项攻坚”立体化监管矩阵。强化监测数据应用,精准定位企业自查和监督检查的关键风险点,将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微生物严重超标、重金属含量异常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问题,列为水产加工环节“红色风险”,进一步强化水产制品质量安全管理。
(五)“分级化”评价。依托全省食品安全风险分级智慧监管平台,建立水产企业分类分级(ABCD)动态评价机制,将企业主体信用、安全风险、投诉举报、行政处罚、失信行为等多项数据变量纳入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精准掌握水产企业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及食品安全风险两项登记,并实时调整更新,实现动态监管和靶向监管的双重效应,全面完善数治监管生态,保障“海味”安全。
(六)“精准性”施策。去年3月,国家层面将NDMA(N-二甲基亚硝胺)项目列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项目,我市15家水产加工企业36批次熟制、干制水产品检出该物质超标,企业面临重罚甚至吊销许可证风险。我局第一时间组织调研论证,将“排除人为添加因素且企业整改后仍面临超标”的困境多次向上汇报反映,终于将 NDMA 项目从监督抽检转为风险监测项目,为我市水产行业稳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七)“品牌化”加力。聚焦“舟山大黄鱼”“舟山带鱼”“嵊泗贻贝”等浙产地理标志食品,构建“质量提升+品牌塑造+能力建设”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在夯实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依托品牌策划与宣传推广,提升地理标志产品市场影响力,并不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与政策宣讲,增强企业品牌运营能力,持续有效激发食品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积极性,推动舟山特色水产从“区域特产”向“全国名品”进阶。
(八)“点对点”帮扶。市食药检院攻克“金枪鱼加工边角料中鹅肌肽和肌肽的精准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及产品应用价值提升”等技术课题,为企业在金枪鱼副产物开发利用上提供最前沿品质提升建议。此外,为破解部分产品无审查细则可循的难题,我局提前为企业事前“量身定制”生产许可审查方案,实行“一地方案、全市共享”,助力企业新兴产品提速入市。目前已制定完成《舟山市胶原蛋白肽(酶法水解胶原蛋白肽)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方案》和《舟山市动物蛋白肽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方案》。
二、下一步工作
(一)强化质量管控,筑牢水产品安全防线。严格落实水产加工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构建覆盖食品生产全链条的闭环管控机制,动态实现“两员”配备率达100%,全面推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清晰、执行有力的常态化管理模式。依托“浙食链”系统,打通贯穿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全周期的质量管控智慧应用场景,通过数据集成与可视化管理,实现企业责任落实情况“一屏统览、全程可溯”,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
(二)导入先进模式,赋能水产品产业升级。引导水产企业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论,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优化生产流程、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系统性提升企业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聚焦水产品加工全链条智能化升级,动态摸排2025年度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及首台套装备应用项目清单,依托“水产品精深加工全流程自动化研发服务平台”载体,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工艺优化到设备升级的全周期赋能,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智能化、柔性化、高效化”转型。
(三)强化质量检测,严守水产品安全底线。持续加大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督抽检力度,重点聚焦兽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等关键风险指标,实施精准化检测筛查,提升问题发现的靶向性。同时,强化企业产品自检能力建设,通过完善检验设备配置、加强检验人员培训、健全内控检验标准,协同共推出厂检验合格率保持高位水平,构建“政府监督抽检+企业自主管控”的双重质量防护网,切实保障水产品从生产线到消费端的质量安全。
(四)聚焦重点领域,深化水产品综合治理。以食品原料中添加剂违规使用、重金属超标等风险隐患为治理重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持续加大水产品市场执法检查频次与覆盖面,聚焦销售不合格水产品、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开展常态化执法整治,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切实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围绕重点企业、重点品类以及重要时节等,科学制定质量抽检计划,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实施靶向性抽检,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五)实施品牌强渔,激活水产业发展动能。以“浙产好食品・舟山海味鲜”为抓手,大力实施品牌培育工程,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加快自主品牌创建步伐,强化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引导企业对标“品字标”“浙江农产”“浙江精品”等省级品质认证标准,提升产品品质与品牌附加值,发挥规模化经济效应。同时,借力文旅赛道,串联发展一二三产业,讲好品牌故事,完善品牌产品体系,拓宽舟山海味经济链。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6月11日
(联系人:詹琼,电话:13616804126)
舟市监函发〔2025〕59号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84207号提案的复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