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8009005005/2025-00145
市科学技术局
2025-01-24
工作计划与总结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5-01-24 09:1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市科学技术局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港,取得了较好成效,2024年1-12月,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9.42亿元,同比增长9.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1.90%,占比保持全省第一。1-11月,我市实现规上工业研发费用113.21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全省第1;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04%。2023年度R&D占GDP比重为2.18%;全社会R&D总量达到45.84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全省第3。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攻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2024年实施的市级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中,企业参与的项目占比超80%,其中牵头的占比达77%。围绕重点产业精准配置资源,根据企业共性需求,主动设计谋划并实施新型结构材料、智能海洋作业机器人、高端海洋平台、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探测等产业创新项目,带动建设了一批企业研发机构,有效提升企业研发水平,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产业科技成果加速产出,海洋渔获物船载源头锁鲜技术、贻贝全产业链加工技术、海上交通通道快速装配建造技术等获省科技奖;突破MarkⅢ薄膜型LNG船修理关键技术,形成系列知识产权的工艺及标准,填补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完成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设计施工,国际首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改装完工交付。
二是探索教科人一体改革。以“建设领军企业主导的绿色石化产科教创新共同体”为核心抓手,探索平台共建、项目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推的“四共”创新模式,汇聚10家高校院所、27家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打造“教学+实践”“培养+就业”“研发+转化”的一体化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打造一流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高地,2024年,引进培育申报省级以上人才计划95人、省领军型创新团队4个,其中已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人;引进外国高端专家(A类)88名;引进落户人才企业13家。
三是构建优质成果转化载体。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中试基地探索产业创新共享工厂模式,发掘功效化妆品新原料岩藻黄质已获批投放市场,相关做法列入省政研室专报,获省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岱山新材料研究与试验基地完成千吨级5-羟甲基糠醛项目、聚烯烃弹性体(POE)一期项目中试,并吸引高端PPS和PASS树脂、聚酰亚胺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入驻;校地共建普陀海洋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中心,打造集营养分析、产品试制、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海洋预制菜产业中试平台。
四是打造特色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港,围绕“建设集科技研发、协同创新、生活宜居于一体的现代化新社区”目标,推进海洋科学城、普陀未来智创城等项目实体建设与双招双引工作同步开展。东海实验室加快突破天空地海潜智能感知技术,世界首台抗干扰激光雷达海试成功,两项海洋监测相关技术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银奖,重大基础设施海洋综合试验场已签订省部共建框架协议并揭牌。推进建设启航北斗水上应用创新研究院,引入部委专业力量,联手海洋通信骨干企业,构建北斗“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成立普陀海洋产业研究中心,加快建设产业中试平台基地。
五是培育开放合作创新生态。迭代拓展科技政策,出台《关于加快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港 塑造舟山发展新优势的若干政策意见》,实现平台、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全覆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更加精准。拓宽创新合作渠道,建设船舶产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环保国际合作基地、海产品全利用蓝色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意海洋生物群功能生物学联合实验室等载体,举办俄罗斯青年科技专家“中国大使奖”获得者浙江行(舟山站)系列活动,链接引进全球创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