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8009005033/2025-00126
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
2025-01-23
工作计划与总结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5-01-23 16:08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办公室
奋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
争当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排头兵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市委全会部署和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省交通运输厅等工作要求,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奋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争当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排头兵。
2024年,全市港航口岸系统在省市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担当实干,高位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深入实施“985”行动,聚力攻坚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平台,交出了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分报表。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83亿吨,同比增长4.92%,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52.18万TEU,同比增长17.44%;江海联运量3.36亿吨,同比增长4.67%;水运投资134.83亿元,居全省第一;海事服务总产出650亿元,同比增长27.2%。
过去一年,我们加压奋进,集中精力抓强港建设,“好”的势头愈发强劲。助力总规正式获批,重点保障了七姊八妹码头、鱼山自备LNG接收站等一批重大项目需求全部纳规。总规批复后,第一时间梳理了近2年待批港口项目43个,及时助企解决卡脖子问题。强港项目领跑全省,条帚门航道口内段、国能电厂三期等3个项目提前建成,自在盛达3号码头、佛渡陆域先行工程等5个项目顺利开建,QS、MJS基地主体工程等重大项目超节点进度。以“实船试验”方式打通镇海-鱼山危化品水路滚装通道。强港改革落地见效,深化港政一体化,全省推广内贸供油互认机制,纵深推进甬舟应急救援一体化。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航运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牵头落地7项强港改革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破难前行,同心同力抓港航发展,“质”的提升再创新高。江海联运创新突破,新开通重庆、荆州和鄂州3条江海直达航线,首创“江海直达+长江班列”联运新模式,江海联运在线平台入选国家数据局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新增江海直达船舶7艘,总运力达21艘27.8万载重吨。海事服务提能增值,首创“园区+锚地”综合海事服务新模式,上线“海上的士”“船供超市”等应用。出台海事服务“三提升”举措45条,实现海上LNG加注常态化,助力开通舟山至香港直飞航线。新引进企业121家、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头部企业5家。充分释放政策红利,用足用好“两新”政策,向上争取老旧船舶拆解补贴3389万元、项目专项再贷款9.2亿元,“两新”案例入选全省典型经验。出台新一轮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精准扶持产业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起底重塑,聚势聚力抓行业监管,“稳”的局面持续巩固。开展岸线大排查,闭环整治货运码头环境问题94项,削减临时作业点36个,补齐191座闲置废弃码头监管措施,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开展船舶油污水领域专项排查,出台清舱“三查三审”机制,完善全链条闭环管控,清理“挂靠”船舶11艘,清退(拆解)不合规船舶21艘,立案查处违法违规行为44起。开展保税油供应市场规范提升专项行动,排查并整改船舶违规租赁、管路违规改建等61项问题,实施20项规范措施,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开展海上船舶专项整治,排查移交“三无”船舶45艘,立案查处63起,探索港管新模式,搭建“港口点位智控平台”,压实终端责任。
过去一年,我们改革创新,用情用力抓营商环境,“暖”的举措迭代优化。口岸开放领跑全省,对外开放大洋世家、鼠浪湖等6个项目,新增开放泊位12个、开放船坞1个。出台全国首个地市“两仓”规划,支撑大宗商品进出口及加工贸易业务。智慧口岸走在前列,迭代智慧化“一站式”平台,纳入国家智慧口岸试点。“国际航行船舶一表申报”创新模式全省复用推广,船舶进出境申报数据项压缩41%。服务企业多元高效,推进增值化服务改革,建立“企呼我应”工作机制,创新“港航企业码”,闭环解决涉企问题122项。长三角船舶检验“通检互认”试点经验全国推广。
过去一年,我们自我革命,不遗余力抓从严治党,“干”的状态全面激发。党建引领强堡垒,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创新实施党风廉政层级管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完成市委巡察“回头看”整改工作,建立长效机制20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江海联运“航行的支部”2次登上央视。严明纪律强作风,扎实开展“四学四比四提升”作风建设、基层正风肃纪督导等行动,深入实施“十严禁”“三问一报备”等制度。开展干部队伍教育专项整顿,制定防控措施99条,健全完善制度13项,严格按制度、按流程办事。队伍锻造强本领,建立“133”研学实训机制,实施“青蓝结对”工程,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强化队伍梯队建设。扎实开展“港航口岸大讲堂”“大练兵大比武”,5名优秀年轻干部斩获全省首届船舶检验技能竞赛多项第一。
同时,反走私、军民融合、工团妇、后勤保障、离退休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回顾总结2024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系统上下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凝聚着全系统500名干部职工的艰苦付出和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守纪律、讲规矩、明底线”的意识越来越强,我们“敢担当、抓落实、提效能”的氛围越来越浓,我们“首创性、标志性、引领性”的成果越来越多,我们“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信心越来越足。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向大家致以衷心感谢!
2025年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全球经济维持低位复苏态势,国内需求不足,出口困难增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去年底以来,中央、省市密集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全系统上下要提高站位,把握大势,自觉把工作置于大局中谋划。
(一)把握新使命,增强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14次来舟山调研考察,高瞻远瞩地指出“浙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哪里?在海上”,强调“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舟山放在国际上、放在全中国、放在浙江省这样的位置上去考虑”。2023年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又明确指示加快建设舟山大宗矿产品储备基地。2024年5月,何立峰副总理来舟调研,强调要强化港口基础设施和航运能力建设,努力做好大宗商品运储工作。2024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首次为地方专项改革赋权,是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是舟山朝着“自由贸易港”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2024年11月13日,省委王浩书记来舟调研,强调要对标国际一流,明确世界一流强港、世界级航运中心的定位和标准,下足功夫做好“服务+价格+效率”三篇文章。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围绕“三基地两中心”建设,加快形成一批集成性特色化创新成果;要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海事服务基地建设。
可以说,舟山越来越多的工作,登上全国、全省舞台,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这其中,港航口岸元素多、分量重。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抢抓窗口期,打好主动仗,坚定不移服务“国之大者”。
(二)对标新要求,树立忧患意识
对标对表新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港航口岸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发展支撑力不足。当前,我们仍面临着一些问题。①港口功能单一,仓储装卸多,加工贸易少;核心港区通航压力较大,航道、锚地等配套基础设施还需提升。②航运下行风险加大,运力流失严重,部分船型老化,普货企业普遍亏损。③产业基础薄弱,港航物流和海事服务产业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中高端企业少,大项目、好项目少。
二是社会影响力不足。港航局在全市“知名度”较高,但好评不多、差评不少。①地方贡献不够,2024年我局牵头的港航物流和海事服务产业链中,GDP占比最高的航运业也才约2.7%,对地方的贡献度还有待提升。②成效展示不够,个别单位对信息宣传、案例报送、工作报告不重视,不会挖掘包装亮点,没有把“港航故事”讲好讲透。③服务企业不足,入企调研不深入,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实打实解决经营困难还不够,主动服务的意识有欠缺,导致一些工作“被动为之”。
三是工作协同力不足。对内方面,基层与机关、综合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工作合力还未完全形成,内勤员和联络员作用发挥不明显。对外方面,联动同级部门不够,没有统筹好合作与“斗争”的关系,缺乏沟通艺术,该争不争丧失原则,该让不让没有格局。
四是内生驱动力不足。一年来,队伍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①“老思维、旧观念”还未完全转变,过于依赖传统的做法和思维模式,缺乏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②“不会干、干不好”一定程度存在,个别干部业务不精、行业不熟,有的干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欠缺,不分轻重缓急,不会“弹钢琴”。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仍未杜绝,纪律作风上仍有人心存侥幸、麻痹大意,还存在与管理服务对象“亲”“清”不分,违规接受宴请、收受礼品等潜在风险。
(三)聚焦新任务,明确路径方向
统筹兼顾是方法论,也是实践论。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要注意统筹。
一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总原则,深化实施“985”行动,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海事服务、江海联运两大产业比学赶超。要树立“安全是头等大事”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将促进发展和保证安全有机结合起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堵牢安全漏洞。
二是统筹全链条服务和全方位监管。要转变理念,严格监管更要热情服务,少说几句“能不能”,多教企业“怎么干”,多深入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多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维度统筹推进“服务型监管”模式,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三是统筹港口建设和航运提级。港口和航运是舟山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要聚焦破解“港大不强”“大港小航”等问题,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加快千万级集装箱和亿吨级大宗散货泊位群建设,推动航运业向国际化、绿色智慧化等方向高质量发展。
四是统筹条块衔接和协同联动。条块衔接是内部高效运转的重要手段,协同联动是处理外部事务的必要环节。条块衔接上,机关要发挥好大脑和躯干的作用,定好政策、做好指导;基层要发挥好眼和手脚的功能,摸清情况、抓好落实。协同联动上,要敢于“出击”、善于斗争,学会借势借力借机,找准发力点,抢抓“窗口期”“机遇期”。
五是统筹好自身发展与服务大局。港航口岸事业是港航人发展的大舞台。我们每一名干部都要怀揣梦想和情怀,通过服务大局体现个人价值。组织也会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真正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实干实绩鲜明导向。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波舟山港5周年、视察舟山10周年,是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开局起步之年。我们要全面对标对表,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
2025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委部署要求。深入实施“1234X”提质增效攻坚战,即牢牢把握“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这一核心使命,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打造世界级航运中心”两大战略任务,全面聚焦“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三项目标,加快建设集疏运、海事服务产业、高能级开放、安全监管“四大体系”,努力争创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标志性成果,为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主要指标是:全年完成综合交通水运投资10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7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90万TEU;海事服务总产出750亿元,江海联运量3.5亿吨。船舶运力保有量要确保达到920万载重吨。
重点围绕“锻长板、补短板、防风险、强党建”12个字,做好4方面工作。
(一)锻长板。要紧扣“枢纽建设”这件大事,抢抓宁波舟山港总规批复等重大契机,加快提升港口基础设施“硬实力”。
一是攻坚重大项目,建设大宗商品和一流强港“大枢纽”。对标国际一流航运中心,加快完善一批集疏运体系。①要建成一批:基本建成MJS基地、条帚门航道扩建、交杯山锚地等项目,新增万吨级泊位5个、大型锚地2个,打造全国唯一超大型船舶进出港“双通道”。②要开工一批:全力推动六横佛渡集装箱码头、金塘原油储运基地码头、六横南航道等6个项目开工,确保新建项目开工率。③要推进一批:有序推进QS基地、小洋山北集装箱码头等项目,加快形成工程实物量。④要谋划一批:把握国家最新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两重”政策;全面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要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精心谋划一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平台。
二是推进技术升级,赋能港口生产智慧绿色“大转型”。加快培育港口新质生产力,推动向数智化、绿色化发展。①要深化智慧港口建设。推动大宗散货码头升级和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提高全港装卸效率。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加快虾峙门等沿海航道数字化转型。②要深化绿色港口建设。实现集装箱码头及5万吨级以上散货码头岸电全覆盖。加快老旧港作机械设备更新,提升港口绿色低碳水平。
三是强化开放保障,释放优质码头和锚地资源“大产能”。持续做好重大项目口岸开放工作,为项目释能提供坚实保障,口岸开放继续领跑全省。①要完成全市“十五五”口岸发展规划编制。系统谋划未来五年舟山口岸开放,推动QS基地、小李岙原油储运基地等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口岸开放规划。②要保障重大项目口岸开放。确保MJS基地项目如期开放,保障华泰、亚泰等项目临时开放,高质量完成浙石化、惠生海工、中远海运重工等项目对外启用验收,推进衢山、绿华东等海事服务锚地对外开放。
(二)补短板。深入实施“985”行动,锚定“三最”目标,对标对表找差距,全力以赴补短板,持续推进港航物流和海事服务产业链发展,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深入推进江海联运。①下游提效。推动传统江海运输船舶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加快老塘山五期、交投矿业等一批二程出运码头等级提升,推进粮食筒仓建设,主动对接江苏段沿江港口,共同谋划LNG船舶进江,提升至长江下游全货种联运能力。瞄准国际市场,鼓励市内大型油化企业新建万吨级以上大吨位船舶,深度参与国际危化品运输业务。优化船舶查验流程,创新提离政策,提升“海进江”效率。②中游提量。依托全国最大规模江海直达船队,做大江海直达量,推进“粮仓前移”,建立荆州豆粕、武汉粮食等集散基地,开发进口煤炭和混配矿等新货种,全年江海直达量突破500万吨。研究江海直达特定航线扩区嘉兴,建造LNG、电动等新能源动力江海直达新船型。③上游提能。深化东西物流大通道合作,与达州签订共建物流枢纽合作协议,持续做大“江海直达+长江班列”多式联运模式,打通川渝地区大宗商品“海江铁”运输通道。跟踪服务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枢纽江海直达冷链船队建设。
二是做大做强海事服务业。①要做实产业项目。对标新波指数提升任务要求,紧盯检验检测、船舶技术、船级社等中高端服务,招引海事服务企业100家以上,落地产业项目10个。②要做大产业平台。统筹“两区五园一平台”建设,落地一批“首单”业务,全市集聚区实现总营收660亿元;迭代升级舟丰平台,上线船加油系统,拓展船用备件等高附加值业务至长三角区域。③要做强产业品牌。聚焦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船供、船修、船交、船员”特色服务。发展绿色船燃加注,建成省内首艘甲醇加注船,扩大专业化船队规模至60艘。推进机器人船修清舱和锚地航修业务试点。支持拍船网做大海外业务,提升船舶经纪、公估等服务功能。依托产业园打造船员换班基地,完成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土建部分。④要创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赋权方案,创新“燃料油+润滑油”同步加注模式,落地全国首单船供保税润滑油“先供船、后报关”业务,开展锚地综合海事服务“智慧电讯检疫”试点应用,推进甬舟LNG、甲醇等新型燃料加注互认。
三是打造全国港口营商环境最优省“舟山样板”。围绕“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三篇文章,优化港口营商环境。①要服务更优。优化引航调度,开展技术攻关,深化夜间引航服务,实现马峙锚地船加油7×24小时引航。建立船代协会,强化行业自律,规范提升船代服务。做好全国船舶法定检验通检互认试点。②要成本更低。建立港口服务价格监测机制,规范港口服务收费。优化拖轮公共基地布局,加快形成市场多元竞争格局,降低拖轮费用。对比国内主要港口引航收费,研究制定引航费减免方案。③要效率更高。迭代升级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平台,着力破解海岛“点多面广、监管力量不足”等难题,保障大宗商品快进快出。推广应用无人机送样检测,研制粮食新型扦插取样设备,提高查验效率。
(三)防风险。维护行业发展稳定和安全生产是管理部门的主责主业。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要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履职风险意识。
一是应对行业下行风险。在当前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尤其要发挥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强化风险研判、资源统筹,通过精准施策,稳定行业市场,提振企业发展信心。①要加强风险指导,建立企业联系机制,实时掌握企业生产数据、运营情况,加强整体行业风险研判。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形成合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应对行业下行风险能力。②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抓住大宗商品二程转运业务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加快适装船队建设,着重引导传统散货运输企业拓展“海进江”业务;用足用好“两新”政策,推进老旧船舶更新换代,淘汰老旧运输船舶30艘以上。③要拓宽市场货源,大力实施“舟货舟运”,强化项目对接,精准挖掘市场潜在增长点,全力搭建高效的“船港货”沟通协作平台,本地货物承运比例超过20%。
二是防范监管履职风险。要持续聚焦职责交叉、边界不清、反复发生等问题,围绕“过去时”“进行时”“将来时”三个维度,巩固治理成效、加大重点领域监管、预判新业态监管风险。主要抓好三方面:①要落实“回头看”,严防问题反弹。油污水整治要巩固成效,落实“双测双管”和船厂码头油柜管控,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全方位加大治理力度。海上船舶整治要进一步深化,严格落实港点(码头)管理“1+5”工作机制和无证货船“三定”管控措施,确保一季度各类码头、船舶终端责任落实闭环销号。②要坚持分层分类分阶段,解决历史遗留“老大难”。临时作业点要聚焦6月底清零目标,打好提前量,倒排时间节点,落实“一点一策”;要充分用好共富港点规划布局,简化临时岸线审批程序,明确民生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分类处置原则。未批先建码头要消化存量杜绝增量,符合现行相关规划的,要研究补办相关手续,规范办理流程;对于新建项目要提前做好服务,严禁企业擅自动工。③跟进新业态监管措施。一方面,要提前研判,引入新业态的同时,研判好靠港供油、锚地夜间供油等服务可能带来的监管盲点和难点,提前谋划好监管措施。另一方面,要跟进评估,对监管措施开展阶段性跟踪问效,及时打好补丁,确保不出事,防止国家部委收紧政策赋权。
三是把控安全生产风险。①要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一方面,要突出服务指导。加大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宣贯力度,用好“现场会”“案例分析会”,帮助企业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指导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打击。精准定位隐患企业,落实 “一案双罚”,对屡查屡犯、存在重大隐患的,果断亮剑、严惩不贷,树立执法权威,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②要凝聚部门监管合力。一要“外联”,既要厘清职责边界,切实做好分内事,主动做好交叉事;又要强化担当,加强与其他兄弟管理部门协同。二要“内通”,要优化“1+3+7”大安全管理格局,发挥好1个“安全中枢”、3大“行业主体”和7家“基层触角”作用。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分中心机制改革,业务处室要充分放权到分中心,切实加强监督指导。③要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加快推进“线上监控+线下查处”融合的监管格局。要打造指挥中心“智慧大脑”,升级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感知、AI行为分析和自动预警等功能,推动传统的人工监控模式向先进的自动化监控模式的转变。要探索推广更多智能应用,推进港口经营码头“电子围栏”建设,加强对码头、港口点位和船舶全场景、全天候、多角度动态监控;构建“空地一体”无人机巡防模式,探索目标追踪、图像抓拍等视频巡航应用,提高应急事件处置效率。
(四)强党建。坚持强化党建统领,牢固树立实干实效鲜明导向,大力践行“六干”和“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作风,全面实施“三大行动”,护航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实施“政治铸魂强领航”行动。①要坚持强化政治引领。健全“四个以学”长效机制,用好港航口岸大讲堂、周一夜学习、“青舟远航”等平台,开展全国、省市两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宣贯活动,增强“对标看齐、步调一致”政治意识。②要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完善党组织书记例会制度,建立健全定期调度、督导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围绕“985”行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等工作,实施基层党建“争先攀高”行动,深化“航行的支部”建设,推进港航物流和海事服务产业链党建联建,擦亮“港航红帆”品牌。③要打造港航文化阵地。推进政治文化长廊建设,全面启用职工驿站,开展球技、健身等系列团建活动,积极营造“幸福生活、快乐工作”氛围;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发挥“有困难找组织”机制作用,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推行家访机制,搭建“连心桥”“互廉网”。
二是实施“力行‘六干’抓落实”行动。①要开展重点工作大攻坚。围绕产业提质、重大项目、攻坚治本、“三最”改革等重点工作,落实分级分类监测、预警、协调机制,优化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分类“赛马”机制,推动重点工作、重大任务闭环落实。②要开展助企纾困大解难。深化“企呼我应”,开展“大走访大解难”助企纾困活动,建立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向企通报”制度,加大暖企惠企力度。③要开展行风效能大提升。健全企业评议行风长效机制,优化评价指标,找准突出问题,改进提升服务效能。深化基层管理机制改革,按照“职能下沉、力量下沉”,进一步理顺条块对应职能,优化基层组织架构,提升“驻”的管理效能。④要开展能力提升大练兵。组织开展业务骨干、年轻干部集中轮训,着力解决知识短缺和能力短板等问题。优化落实“传帮带”干部培养机制,开展“青蓝工程”导师帮带,实施干部揭榜破题,以小切口小场景,设计一批“破题”任务榜单,提升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实施“正风肃纪强纪律”行动。①要抓实层级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质,建立“一会一课一报一单”机制,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长效,深化“每周一警”,加大警示教育力度。②要强化执纪监督。深入开展正风肃纪督导,推动完善“小微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开展巡察、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回头看”工作,推进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③要打造清廉机关。加大“一单位一品牌”培育力度,深化六横、定海、普陀等清廉品牌建设,创建清廉引航,不断扩大廉洁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和渗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