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16: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政协经济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产城融合推动绿色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对我市绿色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心支持。我委对此十分重视,经与协办单位认真会商,现将提案中涉及的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提案研判分析了全球临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建议推动舟山临港产业集群绿色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增强内部协同性,构建高水平临港产业生态。这与市委市政府“985”行动方案提出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等内容高度契合,目前我市正着力构建九大现代海洋产业链,做强八大高能级发展平台,抓好五个重要方面工作,纵深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加快落地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示范性意义的重大项目,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一、关于优化绿色临港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方面
1.构建现代海洋产业“四梁八柱”。我市坚定不移把海洋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按照“一岛一功能,多岛强功能”要求,强化战略性项目谋划布局,推动现代海洋产业结构性变革。着眼集群化、绿色化、数字化、特色化转型升级,聚力做大做强绿色石化及新材料、临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港航物流、海洋清洁能源、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临港产业,培育做优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能源贸易结算、海洋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区域联动、多块支撑的空间格局,有效提升临港产业竞争力。
2.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按照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的原则,我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规划已经明确“一核、三岛群、若干特色功能岛(产业集聚平台)”的产业基本空间架构,即本岛聚焦高端临港制造、海洋高新技术、石化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体系,打造海洋科技成果功能承载区和海洋智能制造集聚区;西北部绿色石化工业岛群,包括大小鱼山岛、金塘岛北部、册子岛等特色工业岛屿和产业集聚区块,重点打造现代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北部先进临港工业岛群,以岱山岛为核心,包括大小长涂、秀山、衢山等岛屿,重点发展船舶修造、临港装备制造、石化配套等产业;南部先进临港工业岛群,以六横岛为核心,包括虾峙岛、东白莲岛、金钵盂岛等岛屿,重点发展船舶修造、海工装备、新能源等产业。这与提案的有关建议也是相一致的。
3.细化各区域产业布局规划。以空间布局为引导,各区块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细化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合理高效发展空间。如定海区明确定海北部打造临港工业带,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水产品)加工产业,定海工业园区核心区重点打造船舶修造及临港装备产业,东拓区块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定海西部打造仓储物流带,定海南部打造国际粮油贸易中心。岱山县以自贸区提升战略为突破口,在衢山岛及周边岛屿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高地,推动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交易等全产业链发展,在岱山经济开发区发展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聚焦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延链补链强链。
二、关于提升临港产业集群配套服务能力方面
1.优化完善港口布局规划。我市注重区域统筹优化,进一步打造各自功能突出、特色显著的港口产业岛链。如拓展与长三角及沿江港口的合作,谋划和促进浙沪自贸区在洋山区域的合作;支持临港商贸做大做强,打造东北亚铁矿石分销中心、粮油集散贸易加工中心;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为核心,加强危化品运输服务,推进中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扩大铁矿石、油气、粮食等联运规模;推进小干岛、普陀等海事服务产业园和新城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加快海事服务相关企业和机构集聚;港航部门正开展宁波舟山港总规修订工作,在《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20年修订版)中也已明确为海洋及临港产业集聚服务是舟山港口的一个重要功能。
2.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绿色临港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持续加大相关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对能够提升产业能级和区域经济密度、具有区域引导和带动作用的投资项目实行准入优先。强化“亩均论英雄”“岸线效益论英雄”,完善“标准地”制度,以产业的高度集聚充分提升码头岸线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土地、岸线及海域利用规划与园区建设规划的衔接,充分挖掘园区现有土地空间,积极向上争取用地用海指标,优化资源空间和布局结构,确保临港产业发展空间充足。
3.打造融合产业社区。各区块加快产城融合建设,提升对产业园区的要素集聚和保障能力。如高新区深化产城融合规划研究,加快推进邻里中心三期、舟山医院高新区分院(暂名)、保障性住房等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为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定海区建立区级企业综合服务驿站,在定海工业园区建设公共污水处理、码头等基础设施,配套人才服务和商业广场等,不断提高临港产业集群的配套服务功能。六横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目标,推进全岛“2个综合服务中心+3个社区级服务中心+3个园区级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提升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幼儿托育、医疗卫生等配套服务功能,加快邻里中心、商务中心、实训基地等建设。金塘南部新城加快推进高端住宅小区、休闲体育公园、金塘卫生院沥港分院、九年一贯制学校改造等项目建设。
三、关于增强临港产业集群内部协同性方面
1.培育招引产业主体。经信等部门积极实施“155”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壮大产业主体。如加快推进“1+5”石化拓展区建设,切实发挥规模80亿元的舟山绿色石化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实施“先进制造100”行动,瞄准“补链、延链、强链”优质大项目加大对接力度。去年以来,已对接招引国恩化学高分子材料、世倍尔催化剂、博雅聚力高性能聚酰亚胺光学显示薄膜、浙江聚泰20万吨/年新能源电池正极原材料、天安生物年产5万吨(一期1万吨)生物基PHBV生产、南北海工外资项目、万邦绿色渔业装备制造示范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
2.完善供应链网络构建。港航和口岸局等部门将继续推进宁波舟山港总规修订工作,为后续配套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公共码头建设,做好港口规划支撑和港口岸线等要素保障工作。完善油气储运基础设施,建设辐射沿海沿江、保障有力、安全可靠、内联外畅的油气管网体系,打造国际油气枢纽。同时为进一步保障绿色石化基地稳定运行,提升运输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支持浙石化开展舟山-宁波互联互通管道建设,积极向上对接明确报批路径。进一步明晰全市航运服务产业体系,优化航运服务产业布局,迭代升级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做大做强国际海事服务基地、深化建设新城航运服务综合集聚区、特色发展小干金融商贸海事服务功能岛等。推进江海联运枢纽港建设,发挥港口通江达海、商品大进大出、制度先行先试等优势,大力提升港口能级,提升舟山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
3.拓展强链补链市场。我市积极开展“十链百场万企”活动,相继举办甬舟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交流活动、石化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会、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新一代炼化一体化催化剂产业论坛”、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专场对接会、“数字海洋”产业链合作大会、舟山普陀国际航运与船舶修造业对话会等各类产业对接会,进一步优化提升供应链和生态链。树立区域发展共同体理念,推进舟山与长三角城市在港口发展、基础设施、产业联动、资源配置、旅游健康等方面的协作,开展更为广泛的经济和人才合作,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向舟山集聚。按照“龙头带产业、产业延链条、链条成集群”,围绕浙石化建设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石化新材料产业园、石化运维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成功集聚德荣化工、卓然、浙优科技等一批石化中下游链条企业。
四、关于构建高水平的临港产业生态方面
1.推进自贸试验区战略提升。我们已上报自贸试验区提升方案,重点聚焦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粮食等品类,按照储运、加工、贸易、交易和国际海事服务进行了全产业链梳理。制定舟山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路径图,同时对接省自贸办,争取相关政策诉求纳入省级实施方案和支持意见。方案获批将促进新一轮的国家重大政策落地实施,推动储运规模稳步扩大,精深加工链条不断延伸,贸易交易生态日趋完善,能源、资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这势必带来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交易以及国际海事服务新一轮的能级提升和产业新业态的出现。
2.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我市积极实施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政策,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独立站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已累计下拨惠企资金2600余万元。加强与外汇部门业务对接,摸排本地具有真实业务需求的市场主体,引导开展离岸转手买卖(含全球船供油)等业务,鼓励自贸区内有资质的企业利用自身渠道优势,为全球各大港口的国际航行船舶提供燃料油供应业务等。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市油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规模达121.3亿美元。加快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平台”建设,建立舟山跨境电商企业数据中心,累计服务100余家企业,出口额超1.7亿美元。跨境电商产业园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引育海外仓企业12家,招引企业70余家。
3.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鼓励发展港航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对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产品质控、市场管理等环节的支撑作用,我市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同时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浙石化、远洋渔业集团等企业延伸发展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高价值服务链环节。推进“数字+服务”发展模式,支持中船(浙江)海洋科技、浙江同博科技等公司探索5G、大数据、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舟山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立足舟山发展禀赋和服务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服务业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
再次感谢贵委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真诚地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附件:舟山市政协提案建议办理清单
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24日
(联系人:林日斌,电话:2281225)
附件
舟山市政协提案建议办理清单
提案案由:加快产城融合推动绿色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提案现状问题 |
舟山初步形成了以石化、修造船、水产加工为主的临港产业,为舟山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国际国内海洋城市相比,我市临港产业集群仍存在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临港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高新区等重点产业平台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
提案主要建议 |
一是优化绿色临港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本岛、岱山、六横、金塘四个区块为重点,依托南北两翼交通大动脉打造“S型”临港产业带。 二是提升临港产业集群配套服务能力。以港产城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港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 三是增强临港产业集群内部协同性。着眼海洋经济“985”行动和“155”制造业集群,梯度推进相关产业集聚,着力优化各产业环节的分工协作和内部产业配套。 四是构建高水平的临港产业生态。以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为着力点打造支撑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体系和优质环境。 |
办理答复意见 |
一、关于优化绿色临港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方面。构建现代海洋产业“四梁八柱”。坚定不移把海洋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按照“一岛一功能,多岛强功能”要求,强化战略性项目谋划布局,推动现代海洋产业结构性变革。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按照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的原则,我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规划已经明确“一核、三岛群、若干特色功能岛(产业集聚平台)”的产业基本空间架构。细化各区域产业布局规划。以空间布局为引导,各区块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细化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合理高效发展空间。 二、关于提升临港产业集群配套服务能力方面。优化完善港口布局规划。注重区域统筹优化,进一步打造各自功能突出、特色显著的港口产业岛链。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绿色临港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持续加大相关龙头企业招引力度。打造融合产业社区。各区块加快产城融合建设,提升对产业园区的要素集聚和保障能力。 三、关于增强临港产业集群内部协同性方面。培育招引产业主体。积极实施“155”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壮大产业主体。完善供应链网络构建。继续推进宁波舟山港总规修订工作,为后续配套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公共码头建设,做好港口规划支撑和港口岸线等要素保障工作。拓展强链补链市场。我市“十链百场万企”活动,相继举办石化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会等各类产业对接会,进一步优化提升供应链和生态链。 四、关于构建高水平的临港产业生态方面。推进自贸试验区战略提升。已上报自贸试验区提升方案,按照储运、加工、贸易、交易和国际海事服务进行了全产业链梳理。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实施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政策,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独立站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港航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对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产品质控、市场管理等环节的支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