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9005002/2024-198827

  • 文号:

  • 发布机构: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成文日期:

    2024-09-03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

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83271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时间:2024-09-03 16:28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曹泓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发的建议》提案收悉。经汇总梳理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等协办单位反馈意见并认真研究,现将提案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是我市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选择,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双碳”目标实现,围绕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碳绩效提升空间大的石化、发电行业,积极谋划推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工作。

一、关于加快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建设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主要在工业领域。二氧化碳作为化工新材的原料应用,是比较经济的方式,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用于碳酸二甲酯、碳酸乙烯酯等新材料生产,利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也已有工业示范案例,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潞安集团和荷兰壳牌公司三方联合实现了全球首套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万方级装置的稳定运行,实现60吨/天的二氧化碳转化量。

目前我市二氧化碳产生较大且具备规模化回收利用可行性的主要是石化和发电行业,如浙石化公司各类装置年可回收二氧化碳量在100万吨以上,并且已经开展规模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建成了3套共计36万吨/年高浓度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用于生产碳酸二甲酯、碳酸乙烯酯以及外销。石化基地管委会积极会同浙石化、科研机构申报专项资金、科研课题、试点示范,谋划推进示范工程建设,致力于打造行业首个百万吨级CCU(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这将加速我市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迭代升级,有效促进我市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关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原料——“绿氢”,目前低成本制氢技术尚不成熟,绿电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氢能产能优势。大规模绿电现场制氢、海水直接制氢等技术路线基本处在实验或小试阶段,绿氢的规模化生产短期内难以实现。

二、关于组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

目前我市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已设立了包含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方向的重点实验室,拥有相当数量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如浙江海洋大学设有临港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石油化工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专用科研实验室面积共计约4000平方米,现有二氧化碳转化方向研究人员10余人,重点开展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二氧化碳加氢、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等方面的科研项目。

三、关于增加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发投入

我市财政部门制定出台《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财政支持“双碳”工作的重点方向和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包含其中。科技部门积极招引双碳技术高端人才,培育“双碳”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实验室等人才资源优势,支持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发挥其研究成果对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支撑作用。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做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相关工作。一是指导推动石化发电等二氧化碳产生(排放)重点行业加快应用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和装置,积极开展资源化利用,培育产业链;二是依托我市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支持推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政-产-研”联动互动,推动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三是努力加大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发投入,积极申报科技研发项目,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25日

(联系人:蒋承志,联系电话:2280682)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