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9005005/2024-198632

  • 文号:

    舟科提函〔2024〕24号

  • 发布机构:

    市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2024-06-26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83074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时间:2024-08-09 10:51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市科学技术局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尊敬的王路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舟山市科技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建议》收悉。根据办理工作责任分解要求,明确由我局主办,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局等2家单位协办。衷心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关注和积极建言献策,建议中对我市科技企业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的分析既客观实际,又切中要害,对下步加快提高我市科技企业未来竞争力提出的三点建议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较强的可行性。我局对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就如何落实相关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经与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建议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方面

(一)落实企业创新激励政策。贯彻落实《舟山市科技惠企政策》,从企业创新税收优惠、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奖励等九大方面精准支持,用真金白银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截至2024年一季度,已下达市级以上科技惠企资金3454万元,惠及企业190家次。有效引导科技企业进入研发-奖补-进一步研发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政策和资金的激励引导下,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保持高位增速,达到104.49亿元,同比增长30.9%(全省平均增速8.6%),列全省首位。

(二)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力帮助企业提升研发费用归集实务水平,确保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基础研究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到位。2023年全市共有60家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共计减免所得税14.28亿元,同比增长7.5倍;共有504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计扣除额达39.27亿元,同比增长9.8%

(三)引育人才促进企业创新。聚焦破解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瓶颈,深入推进链主企业+人才平台+专家团队结对合作机制。2023年以来,举办3场链主企业产才对接会,引导人才到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突破海洋的大尺度信号衰落、玻璃钢渔船材料强度不足等问题20余项。优化创业资助、专家帮扶等支持举措,助推人才企业提档升级,新培育国家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营收上千万企业16家。

下步,我们将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从惠企政策、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强企业支持和服务力度,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高效兑现。联合财政、税务等部门,以及县(区)、功能区组建科技服务团常态化赴企服务,开展科技惠企政策宣传和研发投入辅导,扩大政策的知晓率和受益面,让企业真正成为惠企政策的知情者受益人真金白银纾缓企业资金周转和研发投入的压力。进一步简化政策条款认定审批流程,推进普惠性奖补资金实现免申即享机制。二是持续加大人才引入力度。前移海外引智窗口,深入开展觅舟计划,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的海外人才来舟交通补贴、双创资助等;适应先落地后认定遴选方式变化,优化调整《舟山市高端人才引育补助奖励办法》,探索实施备案承诺、前置补贴、分段奖励、约束追责相结合的引育补助奖励举措,切实提升高端人才引育成效。

二、关于加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方面

(一)东海实验室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聚焦海洋智能感知技术及新质装备,牵头组建东海团队+合作团队+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并与和德宇航、海康威视等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同时,东海实验室积极推动浙江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广涉海业务示范应用场景,深化涉海企事业单位合作,数据赋能助力数字海洋产业提质。目前,实验室有全职人员72人,其中全职科研人员54人,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多名团队PI从国外核心科研机构引进。先后组建海底智能机器人、空天遥感装备技术等4个研究所,谋划推进空天海立体感知综合试验场。

(二)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助力中小微企成果转化。集聚国内一流水平的仪器设备和生产线,整合人才、设备、场地、政策、成果等资源,实现研发测试、中试熟化、孵化培育于一体,攻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构建产业人才资源共享库,建立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及企业需求对接机制,引导海洋生物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供需对接交流,合力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难题,促成产学研项目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截至目前,基地已为舟渔公司、大洋世家、平太荣集团等20余家单位提供共享仪器设备220台次以上,成功吸引清华大学宝星生物和上海理工生命源团队的创新创业人才携带10余个科研技术成果在舟山落地转化,累计服务企业超300家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推动新产品研制20余个。

(三)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中试基地产业带动和链接作用,加快高新产业导入和平台搭建,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国家级孵化器启迪之星以及川大等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联合多方主体,大力推动跨市县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资源的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动行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入驻项目总数已达11个,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宁波材料所等一批高端新材料中试项目,高强高模碳纤维、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新材料项目先后落地,集聚高层次人才100余名。

下步,我们将聚焦科技企业合作需求,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有效促进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推动科技协同创新。一是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依托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长三角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做大做强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中试平台,围绕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全生命周期,集成全市设施设备、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科研辅助等产业创新资源,丰富应用转化场景建设,助力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加快落地,实现规模化生产。二是加强平台协同建设。畅通高校与地方人才、项目、资金共享共用渠道,发挥高校院所、八大平台各自优势,布局建设生态型、任务型创新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与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合作搭建舟山市水产品精深加工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务平台,与浙海大合作搭建舟山市水产品预制菜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在智能装备技术研发、技术服务领域的突出优势,大力推动我市水产加工业智能化升级、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拓展。

三、关于深化企业和高校合作方面

(一)加快推进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舟山分中心建设。以浙石化绿色石化研究院为运营管理单位,分期推动落实舟山基地政产学研共建,逐步引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大院名校高层次团队和创新成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形成多院创新集聚效应,支撑一基地四区的炼化一体化和新材料创新产业集群跨越发展。目前,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心邹恩广团队成功研发光伏级EVA树脂,对标国际同类先进产品,成功实现进口可替代。

(二)加快促进企业高校合作交流。积极发挥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在海洋创新领域的影响力,以鼓励和支持举办大型学术论坛为手段,打造国际创新交流活动品牌,搭建海洋技术、人才、产业交流平台。20235月,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及第三届国际海洋技术会展,自2015年起全国海洋技术大会已连续在舟成功举办五届、国际海洋技术会展已举办三届。此次活动,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海洋技术发展趋势和新的研究方向,合力促进海洋技术发展。

(三)加快建设舟山群岛新区长三角海洋协同创新中心。以中心建设实体化推动长三角科技合作,组织中船七一一研究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院所及外企研发机构申报了省、市、区级科技项目和创新载体8项;围绕我市产业需求,完成长三角区域36所高校和38所科研院所的梳理工作,形成了《长三角海洋科技领域(舟山)创新地图》1.0版报告,共调研行业技术企业50家,挖掘技术需求45项,与15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舟山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60次;对接了长三角区域大院名校10家,与中船动力研究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立柔性合作关系2家,举办科技交流活动5次,培训技术人员达150人次。

下步,我们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谋划科技合作创新平台,促进企业、高校深入合作,支持企业牵头申报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聚焦万亿级和五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打造,我们不仅要加快大院大所的招引步伐,更要深化与本地知名高校如浙江海洋大学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战略合作。通过共建研发平台等形式,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谋划建设船舶海工协同创新中心,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安全生产、高端船型研制等产业细分领域,联合本地船舶修造企业、船舶设计机构、高校院所,共同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创新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二是强化创新策源,提能升级一室多院,加速平台矩阵对高端智力资源的汇集,精准布局前沿技术和理论,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如打造东海实验室核心主体科研力量,围绕海洋智能感知技术领域,聚焦器件-装备-系统和底层数据算法,加快组建海洋机器人、海洋遥感探测技术、海岸和海洋环境数字孪生等研究团队,推进综合性海上试验保障基地建设。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2024626

(联系人:陈浩,联系电话:0580-2280780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