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8009005005/2024-198630
舟科议函〔2024〕16号
市科学技术局
2024-06-28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4-08-09 10:47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市科学技术局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尊敬的陈璟韵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产学研资源统合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转化的议案》,已收悉,经会商各协办单位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在舟高校院所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情况。一是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持续深化。2023年,我市出台了《舟山市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以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为牵引,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藩篱,支持在舟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开展赋权改革试点,并明确提出“支持试点单位探索建立以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聘任、项目评审等方面加大成果转化绩效的权重”,2023年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成功入选省级试点单位。二是高校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2023年,我市通过深入实施“315”科创体系建设工程,狠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尤其是推动在舟高校在科技创新上迈出新步伐。浙江海洋大学主持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项,主持立项国家级科技项目26项,主持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渔业新装备2022年度优秀科技成果1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300万元。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获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1项。
(二)产学研合作攻关进展的相关情况。一是以攻关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较好成效。积极搭平台推进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我市相关单位与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合作搭建了舟山市水产品精深加工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务平台,与浙海大合作搭建舟山市水产品预制菜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目前2个平台已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破解了10余项技术难题,为水产品预制菜生产企业定向开发内销产品,取得良好预期效果。二是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我市大力支持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先后成立“海岛未来社区健康学院”“浙江省航海文化研究中心”“鼎盛石化产业学院”“国际金钥匙学院舟山产业分院”“舟山工匠学院教育培训基地”“舟山市海岛共富研究中心”“乡村职业学院”等,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不断走向深化。2023年,两所本科高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8项,成果转化到款3915万元。依托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及其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成立了长三角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已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5项,向国内3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中试研发、新产品试制、样品检测、设备共享等技术服务。三是本地高校助力企业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果。引导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如浙江大学海洋学院2023年与多家涉海重点企业开展平台共建、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签订的重大实验检测服务合同累计金额超800万元。推动专业院校科研团队加强与企业的创新合作,如浙大海洋学院副教授潘依雯团队研发海上人工上升流装置技术,应用和服务于嵊泗贻贝养殖,据测算,应用该装置有望使贻贝养殖亩产量提升10%以上、产值增加200万元,贻贝养殖碳汇能力提升20%以上。四是重点创新平台导入高端产学研资源呈现新作为。2023年,舟山群岛新区长三角海洋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我市产业需求,调研行业技术企业50家,挖掘技术需求45项,与15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舟山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60次,对接了长三角区域大院名校10家,与中船动力研究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立柔性合作关系2家,举办科技交流活动5次,培训技术人员达150人次。以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舟山分中心为重点依托,逐步引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大院大所高层次团队和创新成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形成“多院”创新集聚效应,目前中心邹恩广团队成功研发光伏级EVA树脂,成功实现进口可替代。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目前已集聚42名科研人才,吸引了北大化工院等多家高校院所、知名企业主动来对接洽谈新材料中试项目事宜,高强高模碳纤维、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新材料项目先后落地。
(三)创新转化的多方位要素保障的相关情况。一是知识产权再融资、再保险释放新动能。我市金融监管部门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情况纳入舟山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五级分类”指标体系并按季开展监测评价,持续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截至2023年末,辖内银行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11.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9.67%。杭州银行舟山分行落地全市首笔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同时,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再保险保障方面扩容提升,以“专精特新”、隐形冠军、“链主”企业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等为重点,大力推广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知识产权执行保险等产品。2023年,相关保险公司为辖内企业提供34笔知识产权保险,累计风险保障金额8851万元;太保财险舟山中心支公司落地舟山首笔数据知识产权保险。二是优化知识产权政策与载体建设取得新实效。2023年以来,我市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助力市场主体发展29条举措、《舟山市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纲要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工作实施方案》等,建立了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打防一体联勤工作室,成立绿色石化产业品牌指导服务站,积极筹建绿色石化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绿色石化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全市质押金额达到38.6亿元,超上年全年3倍以上;开展海洋大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达到63件、质押超1亿元。浙江海洋大学、国际海运学院等高校院所积极免费专利许可254件,比上年增长近五倍。尤其是在定海试点推出“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转化“一类事”增值服务”,集成首批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机构(院校)38家并签订实施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知识产权兴企行动3次,惠及企业200余家;帮助14家企业完成专利质押登记,获得融资资金1.62亿元。三是强化创新转化司法领域的制度建设与服务供给呈现新气象。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科技创新改革,从法治层面助推科技创新转化健全制度体系,优化政策供给,吸引项目、人才、资本、服务机构等科创要素集聚,推动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有效结合。同时,积极完善科创领域法律服务供给,组织我市律师参与“知识产权进园区”“知识产权进企业”等普法宣传活动,制发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指引,依托小微企业服务平台、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企业法律顾问等平台渠道,搜集涉知识产权企业法律需求,针对性提升企业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加快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建成知识产权纠纷争议处理团队和知识产权公证专家团队,依托专家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供高效法律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步,我们将积极采纳您提出的意见建议,持续推动产学研资源统合,全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转化。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推动在舟高校院所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鼓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探索本博贯通的海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海洋技术与工程”特色交叉学科,支持浙江海洋大学争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省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积极推进职业院校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鼓励高校科研团队待研究成果在舟山开办公司、科技研成果转让或以科研成果入股在舟公司、利用高校科研成果吸引外力资金在舟办公司。2024年起,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和浙江海洋大学,每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项以上,国家级科技计划重点项目3项及以上,面向企业实现专利转让或许可不少于20项。同时,积极支持科研院所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高效、用人方式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新型研发机构等机构中稳步推进职称自主评聘改革。
(二)多措并举持续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链主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协同攻关的“创新联合体”模式,支持产学研联合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同时,持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集中攻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重点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和特色领域,完善创新资源竞争分配方式,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实施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加快开展产业升级新探索,计划实施企业主持的重大项目7项以上,在全部重大项目中占比提升至70%以上。此外,还将持续优化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资源配置体制和科研攻关机制,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学科+人才+基地”的项目支持机制。2024年,力争组织实施硬核产业共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项以上,解决关键核心技术5项以上,形成重大科技成果3项以上。
(三)积极整合多方力量持续推动知识产权等成果转化。积极整合经信、科技、市场监管、金融、司法等力量,赋能企业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转化。在司法方面,加大实质性对接力度,多方联动、广泛聚能,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纠纷化解能力和法律服务保障水平,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在金融方面,通过积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科创企业的融资对接和保险服务、不断丰富知识产权融资保护的产品体系以及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惠企助企的政策宣传等,持续强化赋能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同时,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海洋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和运用规范,推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扩面增量。推进登记证书在交易使用、质押、保险、联盟共享及权益保护中的运用,进一步盘活数据知识产权价值。
感谢您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并欢迎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6月28日
(联系人:王雷,联系电话:0580-228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