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8009005004/2024-197448
舟教提函〔2024〕8号
市教育局
2024-07-05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4-07-05 15:41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罗瑜委员:
您提出的《体教融合孕育(培育)校园优秀运动人才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提案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构建上层建设,政策指导引领
市教育局一直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和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体育教育目标,建立以局长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精神。协同体育部门从实际出发,共同研究并印发了《舟山市竞技体育项目市队校办实施办法》《关于深化舟山市竞技体育改革构建市队县办新机制的通知》《舟山市社会力量举办竞技体育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修订了《舟山市竞技体育贡献奖励办法》,促进基层学校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品牌”,激发广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凝聚起共培共育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合力。
二、探究“1+N”人才培育模式,深化落实体教融合
(一)体教融合,创新打造“少体校体育专业班”。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加强体教融合,2019 年9月始,在南海学校设立初中、高中“市少体校班”,由南海学校和市青少年体校共管共育,文化课学习由南海学校负责,体育训练由市青少年体校负责,每年招生小升初体育特长生、初升高体育特长生各35名;解决了一大部分市青少年体校的运动员集中就读、集中训练和集中食宿,增加了训练时间,提高了训练效果。4年多来,为我市竞技体育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其中输送省队运动员7名,考入体育大学32名。
(二)特色开发,多点培育普高体育特长生。打破普通高中只有文化升学壁垒,开设体育特长生招生计划,对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降低文化成绩要求,特招进入普通高中,制定专项培养计划,致力打造文化体育兼顾的体育人才。2024年共有9所普通高中学校实施体育特长生招生,面向不同区域招收具有体育特长的初中应届毕业生35人,具体项目包括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为我市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升学选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坚持体育专业的兴趣。
(三)集中精力,试点实施“市队县办”“市队校办”。针对我市海岛城市人口数量较少,分布区域分散等特点,许多体育项目难以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对人才选拔和培养有一定的阻碍。因此教育、体育部门协同,根据全市各区域、各校自身资源及特点,实施“市队县办”“市队校办”培育模式,按周期建设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集中精力培养了一批优质体育特长学生,代表我市在各类省级、全国赛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在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的基础上,始终贯彻体艺“2+1”培育模式,创建“一校多品”特色体育项目,严格落实校内阳光活动一小时,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都能较好的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一是开足开好中小学体育课程。全市中小学开足开齐中小学体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校本课程,积极开展“舟山船拳、沙滩足球”等舟山地方特色课程,开展足球、跳绳、篮球、排球、武术等学校课程,并与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新兴体育项目课程。二是加强体育课堂教学教研。积极开展全市体育教师教研培训活动。通过《让课堂发生改变》集体研讨活动、《聚焦课堂、如何提高初中体育中考成绩策略》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优化体育课堂。
四、创建优质竞技平台,产生人才“虹吸”效应
我市体教部门坚持“以赛搭平台、以赛促提升、以赛展形象”,将学校赛事活动与青少年赛事活动融合推动,逐步构建起舟山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舟山市中小学生体育竞赛、舟山市青少年“三大球”锦标赛等体育竞赛体系,形成了“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市联动”的竞赛格局。各类赛事项目涵盖羽毛球、田径、篮球、棋类、网球等18个项目,赛程贯穿一整年,为全市广大青少年搭建起一个广泛、专业的竞技大舞台,从中发现了一批青少年优秀体育人才,有效实现了体教融合孕育(培育)校园优秀运动人才的效果。同时通过市级赛事选拔优秀运动员、队伍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赛事,并输送到更高一级的运动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知名运动员,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的宣传和嘉奖,极大的推动了我市体育教育的氛围营造,促进更多学生坚持体育竞技能力提升,吸引优秀教练员留在舟山。
五、多方协同,不断壮大专业教练员队伍
(一)持续优化“准入”机制。按照课程设置要求,我市除极个别海岛农村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仍有部分兼职体育教师外,其他学校均能配足配齐专职体育教师,并将培养体育特长生纳入体育教师工作量。但是专业特长体育教师招聘依然存在难度。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全面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市体育教师招聘在有限的编制内会更多考虑招聘对象的综合体育素质,因此对“偏才”类高素质体育人才会有所舍弃。市教育局将不断加强与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文广旅体局等部门沟通,争取在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过程中,在立足兼顾全面基础上,能逐年适当选拔高素质专业体育人才进入我市体育教师队伍。
(二)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借力社会资源引进优秀体育教育人才,越来越多优质体育团体、俱乐部等校外机构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空竹、羽毛球、篮球、毽球、藤球、等项目已成为一些学校特色项目,助力学校发展“一校多品”体育特色品牌项目。市文广旅体局的金牌教练队伍“送”教海岛,通过讲理论、作示范、教方法、传技能,为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提供训练指导,提升基层体育教师队伍施教水平,2023年全年惠及海岛学生超1500人次。在2024年市少体校金牌教练将继续前往海岛、乡镇基地学校开展体育指导送教上门服务。全年计划组织教练员40人次,平均每周进1次基层学校,为100位基层体育教师和2000名海岛和乡镇学生服务,新增设各项目训练点 个以上,选拔各项目优秀体育苗子30人以上。
(三)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指导,鼓励支持教师根据自身运动专项和发展需求参加国培、省培、长三角联合培养、甬舟一体化培训、“省师训平台”培训等,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在已有教师队伍中培养新的专业教练员。全市教研部门加强学校体育教研和区域联合教研,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业务竞赛(技能大赛、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整体布点区域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有针对性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素养。
六、优化奖励机制,拓宽教师晋升道路
目前我市现有的职称评聘政策对体育教师有较大倾斜,尤其将训练学生获奖等同于文化课教师,目前体育高级教师为105名,占比16.88%,比例为各学科前列。评聘要求中将体育教师带队训练、辅导学生获奖等均纳入绩效工资和考核奖励方案,提高体育教师工资积极性。每年约有80余名优秀体育教师被授予市级优秀教练员、优秀裁判员荣誉称号,并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赛事。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激励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培养输送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的持续跟踪激励仍然不够。市教育局会持续优化“奖励”机制。在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给予体育教师奖励的常规机制基础上,2024年重点探索“学校和体育教师培养输送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业绩考核,对培养、训练、输送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的学校和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特别是对具有突出贡献的体育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岗位晋升中给予更多倾斜。
近几年通过各方不断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青少年体育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推动,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竞技人才,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体教融合及运动人才培育工作将不断走深走实,未来取得更大的成效。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舟山市教育局
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