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法院推进失信企业差异化精准化管控,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法治营商环境建设。一是信用画像,全面归集分类涉企信息。协同市信用办、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联审联查全市范围涉企失信被执行人,联合街道社区、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实地调查失信企业,对经营情况和履行能力、履行意愿进行全面摸排、精准跟踪,建立司法信用档案,分级分类纳入“可修复、可退出、严惩戒”三张清单,构建涉企主体动态信用画像。二是信用赋能,善意助力企业松绑减负。推广信用宽限期和预失信告知书制度,出台信用修复和信用承诺机制,由专项合议庭根据信用档案对企业进行赋分评级、靶向帮扶,持续开展涉企失信修复工作,今年以来共退出29件涉企案件,修复涉企信用主体26个。三是信用约束,联合开展企业失信惩戒。以舟山市关于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的中长期方案为蓝本,与26个职能部门共享信用信息,在取得融资授信、政府支持补贴等8类23项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业务审批系统“自动比对、自动提醒、自动拦截”失信被执行人,港口监督、工程建设招投标、特殊市场准入等平台将失信企业纳入事中事后监管对象,推动“僵尸企业”实质性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