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16:02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息来源:
【经验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市委宣传部以人文乡村建设点燃乡村共富新引擎。秉持“文脉厚村、文创富村、文化惠村、文艺塑村、文明润村、人才兴村”理念,扎实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兴旺、文艺繁荣、乡风文明的文化共富村。一是打造特色乡村文化IP。挖掘传承乡村人文底蕴,策划推出人文小沙、红色蚂蚁岛、双合石渔、渔画田岙等乡村文化品牌近20个,设计梅meimei、桃花猫等30余个乡村特色IP形象,研发衍生文创产品百余种,形成“一村一品”乡村文化IP矩阵,有效提升辨识度和影响力。二是创新乡村运营模式。建立“公司+村集体+农户+经营户”的利益共享机制,迭代升级“免租、分成、成本平衡”的联合经营政策,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吸引企业入驻乡村,培育多元文化业态。今年以来已累计举办“定有好shi”“路下文创市集”“岱走岱山”“海上良渚”等文创市集近百场。三是完善基层文化服务。创新构建“礼堂伙伴”共建共享模式,265家“礼堂伙伴”服务主体与168家礼堂紧密结对,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海岛基层文化阵地给予支持。打造“文艺惠民零距离”文化服务品牌,组建以基层文化能人、文化骨干、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等文化志愿者为主的“文艺轻舟队”,每月定期赴海岛乡村开展戏剧演出、文艺培训等志愿活动。(市委宣传部供稿)
▲市农业农村局“三举措”激发村级集体经济新活力。深入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不断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项目引领,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坚持“项目为王”,高质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全市共申报2024年度市级项目21个,其中飞地抱团项目4个,总投资1.34亿元,完工投产后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100余万元。二是政策激励,激发村集体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实施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与村干部绩效考核奖励挂钩制度,联合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印发《关于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行激励,预计落实2023年度奖励资金363万元,涉及73个村。三是人才保障,提升村集体资产运营能力。实施乡村点亮行动,以定海区岑港街道桥头村等7个村为首批试点,招聘和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村职业经理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农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和村级集体资产运营管理能力,经过资格审查、面试、组织考察,目前已确定7名聘用人选。(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普陀区凝聚海岛建设合力,绘就“小岛你好”共富图景。用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关键招”,全区7个“小岛你好”创建示范岛2023年度共计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48.47万元,同比增长42.25%。一是农房激活增动力。村集体统一收集农户闲置农房,统一管理、统一招租,实现农房激活全链条管理,共盘活闲置农房320余套,打造了东极岛、白沙陌邻佑舍民宿集聚区,东福山区域42户渔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转让实现户均收益40万元。二是就近创业添活力。深化建设乡村共富工坊、海岛零工市场,建成东极、白沙、蚂蚁岛等3个“没有围墙的海岛乡村创业园”,助力失业渔民、东海渔嫂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新增渔农村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新增渔农民年财产性收入1000万元。三是多元共建强效力。建立联村带农机制,共建共赢共享。普陀交旅集团与葫芦村合作,推行“公司+村+村民”的共富模式,完成海景禅修养生酒店(十间洋房)等民宿打造。东极“印象东极”综合体引入社会资本运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84.12万元猛增到194.56万元,增长131.29%。(普陀区供稿)
▲嵊泗县“小贻贝”支起富民“大产业”。推进贻贝养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建设,实现养殖产量23.8万吨、产值超12亿元,带动从业人员1220人,养殖户均收入超20万元。一是打造标准养殖示范。建立贻贝绿色养殖标准体系,制定出台《养殖贻贝苗种质量》《贻贝养殖技术》等系列团体标准,全面完成249.5万只环保浮球替代。实施农业“双强”项目,启动自动包苗机技术研发,新建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后可提供自动包苗、浮球清洗、船舶修理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养殖。贯通养殖、加工、流通、销售4个场景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桁地监控、金融贷款、渔业资讯等服务“一键智达”。推进“产研融合”,攻克人工育苗育种、选优选育等重大难题27项,引入人工上升流装置等技术3项,实现亩均增产10%以上。三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嵊泗贻贝”地理标志品牌保护及应用,推出嵊泗枸杞贻贝节、“我有一片海”贻贝认养、数字人直播等系列活动,落地一米八贝类产业园,相关产品已上架上海、杭州等5大城市130家盒马鲜生门店并实现电商直销,持续提升贻贝品牌影响力。(嵊泗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