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2 18:31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政务公开处
信息来源:
9月26日,舟山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成果发布会。市资源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徐爱华及相关负责人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以吴志强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组,同时组建了多专业、多学科的联合编制技术团队,开展了10余项支撑性专题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开门编制规划,汇聚各方智慧,邀请专家学者、各界代表、市民代表共同为规划建言献策,充分征求了县(区)、功能区、市级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规划》于2023年4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省政府审批,2024年3月31日获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时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程序要求同步开展编制和报审工作,两县及两区总规分别于2024年6月28日及8月26日获省政府批复。
会上,媒体记者围绕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城市安全应急保障、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系统利用、耕地保护等问题进行提问,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现场解答。
下一步,市资源规划局将聚焦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和落实985行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整体构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问题一:刚才徐局长介绍到《规划》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控制线划定指标。科学合理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那么请问划定这三线对舟山的未来发展有何重大的作用?谢谢。
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徐宇波作答: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了科学有序划定、协调解决冲突、强化保障措施的具体要求。
按照国家、省的工作部署,严格遵照部、省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充分协调冲突矛盾,我市通过三轮试划后形成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于2022年9月30日获准启用。全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4.5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6980.9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4263倍以内。“三区三线”的划定对于陆海统筹优化我市全域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全面锚固了我市农业空间格局。通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除因国家、省、市重大建设项目需占用耕地外,大部分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锚固了耕地空间布局,对于支撑海岛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进一步稳固了我市的生态本底。陆海统筹考虑,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以及目前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了陆海一体、山海贯通的生态安全内核。
三是保障了我市的城镇发展空间。通过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将城区、镇区、园区等纳入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协调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紧凑高效的城镇空间布局。
今后,我局将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要求,全面做好“三线”的实施监督管理工作。
问题二:作为海岛城市,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尤其是舟山每年都会面临台风侵扰问题,在城市安全应急保障方面,《规划》有哪些考虑?谢谢。
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郭刚作答:《规划》着力提高灾害抵御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强化国土空间安全韧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提高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统筹考虑地理环境状况、灾害发生规律、人口分布特点、公共资源条件等因素,优化防灾减灾救灾的设施布局,逐步提升堤防标准,中心城市按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设置,鱼山岛等特殊区域按两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设置。
二是建立健全综合防灾管理体系。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协调机制,形成市、县(区)两级防灾体制,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建设,完善各级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构建形成现代化的消防救援体系、综合避难疏散体系、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灾害应急预警体系等。规划布局市级综合防灾指挥中心1座,规划布局城市消防站共43座,其中包括陆上消防站 39 座和海上消防站4座。规划保留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浙东救灾物资储备库)。规划市级公共卫生中心1 座,市级急救中心1 座。
三是优化各类防灾减灾措施。提高海洋灾害防御能力,以台风、暴雨、风暴潮、赤潮、海域污染等灾害为重点,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推进海洋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港口、码头和重要岛屿的防灾能力。推进沿海生态防护屏障建设,建立和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全面完成海防林基干林带建设。强化涉海安全生产监管,严防海上溢油、危化品爆炸泄漏等重大安全事故,落实防风防浪等安全措施。
下步,结合已批复的《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将联合我局共同开展城市安全应急保障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确保我市各类安全应急保障建设规划全覆盖。
问题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舟山作为我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群岛型历史文化名城,我想问一下这次的《规划》如何体现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系统利用?谢谢。
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郭刚作答: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次《规划》在2023年初获省政府批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全域全要素的理念,全面提升对历史文化资源要素保护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规划》提出构筑“双核、双廊、五片、多点”的市域历史文化保护格局。以定海历史城区及周边遗产资源构建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和以普陀山为核心强化佛教文化保护形成我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双核”,重点打造海上丝绸文化遗产廊道和陆海朝圣文化遗产廊道“双廊”,形成马岙-白泉新石器时代文化等五片文化遗产集聚片,同时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保护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海防遗迹、水下文物等,形成覆盖全市域的历史文化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对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能力。
《规划》划定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控制线。包含定海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保护范围。明确严格保护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控制线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保护管理要求进行保护。
《规划》提出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传承,明确保护重点、严格拆除管理、推进活化利用、融入城乡建设,进一步彰显海洋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持续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和人文魅力,将舟山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国唯一群岛型历史文化名城,积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问题四:我想请问一下关于耕地保护方面的情况。舟山是典型的群岛型城市,在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方面,我们的《规划》有哪些措施呢?谢谢。
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徐宇波作答:感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舟山市时刻牢记“国之大者”,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增强抓好耕地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稳住耕地总量,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牢守耕地保护红线。
一是聚焦耕地保护红线,高质量落实耕地保有量任务。明确我市耕地保有量任务为20.88万亩,在优化耕地布局和整改复耕过程中,以垦造耕地、耕地功能性恢复等工作为着力点,坚决稳住耕地总量。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二是系统推进耕地恢复,高标准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精准管理永久基本农田,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地块上图逐级分解下达。优先将土地整治的新增耕地、高标准农田中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积极做好“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有效推进新建项目实施,逐步改善我市永农碎片化问题,提高连片程度。
三是统筹完善闭环机制,高效率遏制耕地违法行为。运用“耕地智保”应用场景进行数字化管理,提升“田长制+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实效,完善海岛田长制巡查、考核等配套制度,以数字化推进“人防+技防”闭环管控,扭转悬水小岛执法力量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