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 文号:

  • 发布机构:

  • 成文日期: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 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

2023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3-02-28 17:0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依法保护、高效利用、科学治理、精准服务,扎实开展“两保两提两争先”行动,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两大工程,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舟山篇章和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一、开展“两保两提两争先”行动

1.强化用地指标保障。实施精准化、预算式指标配置,统筹调配各类新增用地指标,确保重点急需项目资源要素应保尽保。配合做好项目立项层级提升,争取国家、省专项用地指标支持。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通过批次指标盘活、消化批而未供及处置闲置土地等举措,全力争取“增存挂钩”等政策奖励。全年落实市及市以下各类新增用地指标2000亩以上。

2.加大资源要素供给。严格执行供地政策,探索建立存量工业用地“退二优二、区域平衡”机制,完善差别化供地政策,提高供地计划的执行率。全年计划供地1.3万亩以上。强化用海用岛保障,重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用海。做好甬舟高铁、六横大桥、甬舟高速复线、佛渡物流岛开发和衢山南部矿地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采矿权设置和工程性开采报审。

3.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创建。加大资源盘活力度,全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000亩以上,低效用地再开发2000亩以上(其中低效工业用地整治100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500亩以上,处置闲置土地500亩以上。

4.加强重大项目服务保障。研究制定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进一步深化重大项目统筹审批服务工作机制,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切实做到“四个早”(指标早下达、配套早跟上、审批早介入、服务早上门)。

二、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1.编制全市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陆海统筹规划理念,进一步衔接各类“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优化空间蓝图,通盘考虑全业态布局。4月底前完成并上报市、县(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6月底前完成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2.统筹做好专项和详细规划编制。启动主城区道路红线和蓝绿空间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定海古城、高铁新城、普陀未来智创城和新城勾山、甬东片区等重点发展片区的详细规划。结合“小岛你好”,创新推进乡村规划,完成重要海岛村庄规划编制12个。

3.加强城市风貌管理。出台“城市风貌管控管理办法”,完成城市地标规划研究,推进新城海天大道发展带城市设计和金鸡山公园、入城口公园等方案设计,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方案审查,确保城市风貌整体和谐。健全规划统筹管理机制,规范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推进市区规划一体化。

4.稳步推进海岸带规划和海底管廊规划编制。积极对接省海岸带规划,梳理划定海洋基本功能区,更新完善无居民海岛、海岸线、潮间带分区分类及管控要求,落实资源要素管控要求,编制完成海岸带规划。摸清全市海域海底管线底数,合理确定电力、输水、输气、输油、通信等行业海底管线及重要海底管线的选址及廊道布局,建立海底管线廊道管控制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规划体系统一管理。

三、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1.加强耕地保护。加快编制耕地保护利用规划。深化“田长制”,迭代升级“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完善耕地保护“人防+技防”闭环管控机制。加强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定实施方案。推进“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持续推进垦造耕地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六横小郭巨垦造耕地项目。

2.推进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聚焦乡村“三生”空间布局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等,制定五年工作方案,形成“统一规划、整合资金、统筹项目”的管理模式。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个。谋划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3.深化“森林舟山”建设。推行海岛特色“林长制”,全面应用“林长智治”应用场景,新增国土绿化800亩,完成森林质量提升7900亩(其中建设美丽生态廊道7300亩,战略储备林600亩)。推进“花海彩林”行动,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主通道两侧森林精准提质为突破口,实施森林景观提升5000亩,打造一批森林景观示范点。加强松材线虫病除治,建设健康森林2.6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建设“一村万树”示范村4个。推进公益林和天然林管理场景建设应用,完善公益林区划界定,确保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稳定在65.27万亩。实施生态红线差别化管控政策,落实“占一补一”动态平衡。开展古树名木救助复壮保护行动,推进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探索林业共富发展新路径,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建设省级及以上森林康养基地 1个。

4.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蓝色海湾”项目及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努力打造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海洋生态修复标志性成果。强化管控海岸线利用,严格落实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制度,加大海岸线保护力度,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和保有量指标符合要求。加强海岸线附近、海岛废弃露天用石料矿山的边坡综合整治、植被重建、自然恢复等生态修复。

5.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绿色矿山质量再提升行动,在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率达到100%,绿色矿山建成率90%以上。推进“绿矿智用”场景应用贯通,加快构建“数字化”矿山建设“142”体系,探索设立电子界桩,建设数字集成中控平台,并纳入采矿权出让条件范围。

6.加强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重要规划修编。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完成年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项目建设和救护任务。谋划创建中华凤头燕鸥省珍稀濒危动物重点保护基地,继续办好海鸟保护论坛,打造具有舟山特色的“智慧鸟岛”和生物多样性样板。

五、加快国土空间数字化改革

1.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新体系。建设“数字国土空间”数字底座,支撑自然资源多跨协同场景和“数字国土空间”门户。推进内部数据资源整合,规范空间数据的共享、汇交和更新,建立数字国土空间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国土空间数据共建共享。

2.完善海洋智慧监管应用。完善“海洋智管”场景应用,开发海岸线变迁、海底管线管理、全周期监管等模块,构建舟山海域空间治理数字化系统,提高海洋资源要素调控能力。

3.深化不动产登记数字化改革。推进“不动产智治”应用建设,拓展“总对总”多跨业务协同应用和关联信息共享集成,开展存量电子证书(证明)生成及多跨场景应用,推广“二手房带押过户”、预告登记、居住权登记等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登记财产”指标水平。推进登记窗口数字化升级转型。有序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

4.推进执法领域数字化改革。全面应用舟山特色的自然资源“云账簿”系统,进一步推进“天巡地查”场景应用。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系统应用,全域推广统一行政处罚办案系统应用,开展双随机抽查和“综合查一次”,纳入执法监管平台实施的行政检查事项通过“掌上执法”完成。

5.做好“地信智服”应用场景建设。开展“地信智服”应用场景建设试点,创新测量标志保护管理机制,提供测量标志巡查、维修(护)实现测量标志实时、动态和智能化管理、监管、统计、辅助评价等功能。

五、全面夯实基础工作

1.抓好国土变更调查及自然资源监测。高质量完成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推动地理国情监测向自然资源监测转换,全面完成城市国土空间监测。争取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和调查监测应用场景建设试点,为全省提供试点经验。拓展调查监测成果与其他社会经济数据的共享应用,实现共享应用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

2.提升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有序开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改革,引导用地单位在交易平台上公开转让存量低效土地,实现二级市场线上转让零突破。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完善地下油气仓储、地下粮食仓储用地保障政策。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农房。

3.完善用海政策体系。全面推行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海域使用权联合出让,实施海域使用权分层设权、分层开发。深化“标准海”出让,完善投资、产出等控制性指标体系,实施“标准海+承诺制”用海审批模式。

4.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支撑能力。推进基础测绘,实行部分区域全要素更新和陆域重大要素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更新模式,组织实施1:500数据更新。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开展三维(地上)高精度实景数据库更新,探索重要公共建筑室内定位引导。完成地下市政设施普查及三维可视化建设。加强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开展公众版地理信息制作。探索建立“多测合一”和基础测绘共建共享机制,充实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5.加强自然资源监管。进一步完善“大综合一体化”综合执法体制,扎实开展卫片执法工作。实施用海用岛全周期监管,推进海洋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对乡镇(街道)履行自然资源属地管理职责的督察。

六、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1.坚守安全生产底线。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应急响应等制度。强化对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的督导,确保基层责任落实。加强测绘、林业等行业监管,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119”消防安全宣传月等活动。

2.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健全“三区一点”风险隐患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分区、分类、分级、分责管理措施。围绕加强风险识别和提升预警预报精准度,重点开展1:2000乡镇风险调查10个、新建地质灾害降雨报警器100处、新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实验点9处。落实“即查即治”要求,及时开展新增隐患分类治理,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控,坚持汛期“六问”和“叫应叫醒”等工作机制,积极应用“地灾智防”数字化防灾工具,科学研判地灾风险,精准发布风险预警,及时提交防控清单,指导相关人员转移避险。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完善城市地质风险一张图,建设中心城区三维地质模型,探索建立舟山标准地层。

3.抓好海洋防灾减灾。推广“海灾智治”场景应用,实现海洋灾害智能感知、智能评判和智能防控,海洋观测网数据有效率达到90%以上。提高海洋灾害预警准确率,确保24小时海洋灾害(风暴潮和海浪)预警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推进全市63个测站海洋生态基础监测,提升生态预警监测水平。开展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调查监测评估,加快推进岛群特色海洋碳汇试点。

4.抓好森林防火。持续开展森林防火五大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森林防火数字预警系统建设,提升森林防火巡护、火情早期处理、引水灭火、林火阻隔等能力。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夯实基础保障能力。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淬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开展“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活动。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深入践行市委“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工作部署,围绕重大部署、改革创新、项目保障、涉企服务、为民服务、破解难题六大领域,大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切实转作风、重执行、提效能,在帮企业群众纾困解困、助项目加快推进上走前列、树形象。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建立干部人才库、后备库,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好用好干部。注重干部综合素能和专业能力提升,针对性开展干部集中轮训,办好干部培训班和“大讲堂”。开展业务能手大比拼活动,提升业务能手培育质量。建立健全重要环节、重点部位、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制度。

4.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清廉自然资源建设五大行动,充分运用“四种形态”,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常态化开展纪法教育、警示教育、廉洁教育,盯住“关键少数”和重要岗位、关键环节,扎牢不能腐的笼子。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