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5 09:3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第9期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名片”,自贸试验区在引领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围绕《总体方案》目标和任务要求,三年来坚持特色化、差异化,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重点发展油品全产业链,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肩负起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任。作为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试验区,虽然陆地空间有限,但依托舟山群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岸线优势,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腹地优势,三年来从“试验田”到“丰产田”,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
一、浙江自贸区三周年发展成就
(一)深化建设,油气全产业链基本成型
挂牌三年来,浙江自贸区始终聚焦油气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发挥“舟山所能”,积极探索提升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油气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新模式。
一是油气产业建设成效显著。挂牌三年来全力推进黄泽山储运一期等油气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重点项目7个,在建重点项目9个,已建油品储罐库容达2790万吨,2019年石油及天然气吞吐量突破8800万吨,LNG年接卸能力达到300万吨,占全省50%以上,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气源基地。油气领域开放合作日趋深化,通过举办世界油商大会,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吸引了包括沙特阿美、BP、托克、霍尼韦尔、道达尔、嘉能可等国际知名企业。挂牌三年来,浙江自贸区累计新增注册企业19667家,集聚油品企业6159家,成为全国油品企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三年累计实现油品外贸进出口总额1430.2亿元,其中2019年油品外贸进出口总额572.6亿元,同比增长32.2%,占自贸区外贸进出口的66.5%,拉动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3%。区内拥有的中国民营企业主导的全球规模最大单体工业投资项目——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实现了一期安全稳产,形成2000万吨/年炼化能力,2019年5月试投产以来,累计加工原油778万吨,产值257亿元,2020年起一期产能已全面达产。目前二期项目已全面开工,三期启动前期准备及谋划,重点发展国内外市场紧缺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推动我国石化领域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国际海事服务基地成效显著。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在过去三年间,以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为突破口,提升国际航行船舶综合海事服务水平,配套完善服务生态圈制度标准,成为中国第一大、全球第八大加油港。挂牌三周年,累计实现船用燃料油直供量1016.3万吨,其中港内锚地直供量331.7万吨,港外锚地直供量213.0万吨,跨关区直供量471.6万吨。船用燃料油调拨量1520.3万吨;船用燃料油结算量1768.1万吨。2019年的直供量和结算量分别突破410万吨和624万吨,占到全国的40%和50%以上,成为全球潜力最大、效率领先的区域。在以船用燃料油供应为牵引的同时,全力打造海事服务生态链,实现外轮供应“一船多能”常态化,2019年外轮供应货值突破22亿美元,外轮修理总产值44.2亿元,船舶交易额实现47.0亿元,规上企业累计修理船舶18106万载重吨。集聚外轮供应、船舶管理、航运科技、油品检测、海事仲裁等海事服务产业链企业160余家。
三是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影响扩大。围绕“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建设,加大政策争取突破力度,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落地效果良好,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区内拥有持牌金融机构69家,三年累计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031.0亿元,其中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结算量6.8亿元。2017年4月挂牌后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仅为20.7亿元,2018年全年实现 727.9 亿元的跨越式突破,201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960.4亿元,同比增长31.9%,占全省比重从0.9%提高至11.4%。从覆盖面看,政策惠及面由区内200余家企业拓展至全省800余家,开办银行增至16 家,占全市银行数量的60%。业务范围由原来的香港、澳门逐渐发展至日本、美国、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改革创新成效显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挂牌三年来,浙江自贸区对标先进地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较为优越的营商环境也为吸引外商投资形成了优势。挂牌以来累计新设外资企业432家,合同外资6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
一是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落实。挂牌三周年,根据《总体方案》分解的89项试验任务100%实施,其中“完成”的任务有83项,占比93.3%;“部分完成”的任务6项。与二周年相比,有效实施率提升6.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率”提高24.8个百分点。《建设实施方案》123项试验任务的有效实施率达到100%,其中“完成”的任务有115项,占比93.5%;“部分完成”的任务8项。与二周年相比,有效实施率提升9.8个百分点;其中“完成率”提高23.6个百分点。
二是首创性、集成性制度创新成果丰富。挂牌以来,浙江自贸区累计探索创造出116项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其中52项为全国首创,“首创率”44.8%,27 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走在了第三批自贸区的前列,其中10项制度创新列入国务院第四批和第五批复制推广名单, 4项改革试点经验列入商务部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13项被国家相关部委复制推广。特别是在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领域,参照国际先进规则,优化供应、调和、仓储、交易等环节,在行业准入、技术标准、供应模式、通关监管等多方面共形成了31项集成性制度创新成果,为保税燃料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极大提升了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营商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建立企业开办“一门进出、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采集、一网通办”服务模式,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4小时办结。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惠及企业 3.5 万余家。2019年9月,推出“3+3+1”营商环境特色指标体系,即大宗散货进出口贸易、跨境资金结算、外籍人员出入境及停居留服务管理 3 项特色指标,船用保税燃料油加注、外轮供应、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 3项创新指标,以及制度创新成果1项观察指标。过去一年间,大宗货物和国际船舶通关无纸化、外轮供应经营许可获取便利度、外籍船员出入境便利度等提升明显,获得了业界企业普遍好评。
二、发展机遇
(一)承接重大政策落地释放红利
国务院于2020年3月26日正式批复同意《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赋予浙江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意味着油气全产业链的开放发展将再次加速。对浙江自贸区而言,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重点任务落实和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国际油气储运基地、国际石化基地和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建设进程,探索油气等大宗商品领域差异化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实现区域功能价值的充分释放。
(二)依托重大项目培育竞争新优势
现阶段我国石化行业“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传统产品结构优化、落后产能淘汰、过剩产能压减的任务依然艰巨。成品油需求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乙烯、芳烃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依然严重依赖进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炼化一体化”的转型升级,同时立足本土,瞄准国内市场,面向国际供求,完善化工产品结构,是炼油企业普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区内现有的浙石化项目而言,更应化挑战为机遇,基于其扩张能力和民营资本的背景优势,依托浙江自贸试验区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和市场优势,在国家层面和浙江省层面给予更多政策、技术、融资服务等的可靠支持下,作为中国炼化市场开放的标志性项目重点推进,联动镇海炼化、上海石化、大榭石化等,打造沪甬舟大湾区集“炼油-石化-精细化工”的垂直纵向一体化的世界级炼油炼化中心,提高国内精细化工产品的自给率,培育新形势下我国石化行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三)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契机扩大发展空间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在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协同发展,也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设立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杭州、嘉兴、台州、金华、温州6个联动创新区,浙江自贸区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将以此为契机,加强省内的联动协作,取长补短,发挥各市的特色和优势,省外加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及其临港新片区的合作共享,推动与江苏自贸试验区在各自优势产业的联动发展,在不断扩大浙江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和改革模式复制推广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融合,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三、发展挑战
(一)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
海南作为我国首个全域开放,全岛规划建设的自贸区和特色自由贸易港,代表了目前国内水平最高的开放政策和开放模式,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比现有的自贸区而言,更是突破了空间面积的约束,在关税政策、货物流通、人员流通、离岸金融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便利度,如何在新形势下立足自身禀赋,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各自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仅是浙江自贸区,对每个自贸区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二)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仍存在发展差距
2019年新加坡港的外贸货物吞吐量为6.3亿吨,燃料油加注量4750万吨,反观舟山港分别为1.6亿吨和410万吨,“每万吨货物吞吐量的供油量”舟山港更是仅为新加坡港的三分之一左右,加注量与货物吞吐量和港口规模不成比例。先进的作业效率优势和管理体制模式使得新加坡港能够实现快速通关,通关时间最少只需10秒钟,集装箱通过港区大门最少只需25秒,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口岸通关效率虽然已经成为全国领先地区,但仍与新加坡存在数量级的差距。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带来了较多通关效率、资质认证等方面的突破,为保税燃料油供应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支撑,但与新加坡相比,港口整体功能相对单一,除了铁矿石、煤炭和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装卸、运输和仓储服务外,与此相匹配的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体系仍较短缺,今后还需加大力度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在政策体系、税收制度、法律保障、金融体系、人才引进等方面努力缩小差距。
(三)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仍有待提升
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虽然为国家制度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舟山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作用也日益突出,但因区域范围全部位于舟山市境内,受限于海岛自身经济总量偏小、交通制约,支撑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等基础要素资源优势对比杭州、宁波等城市并不明显,高端紧缺人才引进留用困难等各方面因素,对全省和长三角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依然有限。在充分发挥区位和港口优势、聚焦做大做强现代石油全产业链的同时,仍需提高舟山在浙江省内和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知名度,吸引人口集聚,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和人才短板,为后续的跨越发展孕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