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凯旋|援鄂52个日夜,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0-04-04 15:37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舟山网

信息来源:

       白衣执甲,千里驰援。春暖花开,英雄凯旋。昨天,我市首批援鄂医疗队返舟,踏上故乡土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三批援鄂队员积极响应号召,毅然逆行,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批回家的援鄂英雄,从1月28日至3月19日,在武汉的52个日夜,他们与这座英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留下许多值得一生铭记的记忆和感触。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为湖北拼过命!值得!”   

       2月2日,杨志强和队友进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他清晰记得那时病区的工作强度:8小时一班,轮流三班倒。身上厚重的防护服和密不透风的口罩让人喘不过气来,还因热气使眼罩一直白雾茫茫。但杨志强克服了这一切,发挥着一名医生的职责,仔细询问病人病史,拿着对讲机跟外面医生交待病情,最后开出医嘱,并时刻监控病人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不光要治病,还要治心。 ”在治疗中,许多病人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沮丧。为鼓励病人,杨志强和医护人员想了各种办法给病人鼓励打气,让他们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   

       3月5日下午5时30分,杨志强和队员王少儿、庄朋凤、余金容、罗静静下班,从医院回酒店。路上,他们偶遇一起车祸现场:一辆私家车剐蹭一位执勤交警,交警倒地不省人事。 

       危急时刻,杨志强与队员们立即查看交警伤势,现场展开紧急救援。杨志强发现受伤交警的脸面部和小腿都有皮外伤,脸部出血严重,并有短暂昏迷情况。他马上与王少儿对伤者进行止血处理,并检查伤者鼻骨和小腿骨是否骨折。其他队员迅速拨打110、120,联络救护车和施救医院。   

       在他们的快速处置下,受伤交警逐渐恢复知觉。随后,受伤交警被送往省人民医院救治。   

     “你要安静的优秀还是悄无声息的坚强,与其追星星不如成为像星星一样的人吧。 ”   

       同为90后的罗静静,比余金容还小,是这5名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罗静静记得,2月中下旬的武汉,天气异常闷热。病房没空调,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区跑来跑去,几个小时下来,她从头到脚的衣裤都被汗湿,被捂干,再汗湿,反反复复,甚至夏天衣服上才出现的盐花,也挂在她的秋衣秋裤上。 一边不停出汗,一边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有一天结束工作,在脱防护服时,罗静静突感肚子很疼,剧烈呕吐,差点昏倒。经检查,她已出现明显脱水症状,隔壁中医给她刮痧,整个后背一片紫痕。 

       罗静静还记得,她管辖的病区6床是位70多岁的爷爷。一天,在挂水时,老人突然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包子,让她转交给自己的老伴。入院时,老两口分开了,老人不知道老伴具体住哪床。   

       罗静静根据老人提供的老伴姓名,一张床一张床地找,最后终于在22床找到了。想不到的是,这位奶奶直接拿刀削了苹果皮,又让罗静静送回给老伴。   

       就这样,罗静静跑了好几趟,最后在爷爷的强烈要求下,奶奶终于收下了。看着奶奶啃着苹果,脸上满是幸福,罗静静突然很想很想很想家。可当下,她想哭也不敢哭,因为哭了,护目镜会起雾。   

     “不虚此行,不负此生。 ”   

       同在天佑医院支援的庄朋凤,担任的是感控一职:即承担院感控制工作,时刻保证医护人员工作环境洁净,监督每位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到位。   

       为确保每位战友的安全,庄朋凤就像个唠叨的老妈妈,不停地提醒队友,并协助他们做好个人防护。戴着厚厚的口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做这些提醒和协助,需要比平时花费更多的力气。   

       工作第一个小时,庄朋凤还能勉强正常活动和工作;工作第二个小时,脑袋开始发懵、呼吸频率加快,口罩佩戴的耳朵处说不出的痛;工作第三个小时,头开始胀疼,每说一句话就很费力;工作第四个小时,伴随双下肢发软、无力的感觉,她就想快点结束,好好透口气。   

       等到下班时,庄朋凤早已累得说不出话,整个人像要窒息了一样!“一直觉得自己身体不错,此时却觉得好弱!”庄朋凤说,但当自己回到酒店,打开手机,看到市卫健委领导和医院领导给自己的留言和助阵,看到女儿给她画的画,上班的疲惫瞬间消散。   

       50多天的支援中,庄朋凤至今记得一个40多岁的男性患者。这个病人很信任浙江援鄂医疗队,每天见到医护人员就问是不是浙江队的,得到肯定答案后,他才放心。“他也是我们重症组接手‘天佑’后,第一个转出ICU的患者。 ”庄朋凤说,自己之所以记得他,是因为这个病人出院后自己掏钱购买了几台呼吸机和一些防护用品赠送到医院,解决了医院当时缺少特效的困境。   

     “知难逆行,积极面对,坚忍前行,平安归家。 ”   

       支援武汉的50多天里,90后姑娘余金容记得自己的一次“壮举”:一个上午承包了所有病人的抽血工作。 

       那天早上,住院病人要常规抽血。她们组的其他2位护士护目镜起雾严重,完全看不清东西,只有她的护目镜虽起雾但能看到镜外情况。于是,这个90后姑娘在那天早上承包了所有病人的抽血工作。   

       要一个个刺静脉血加动脉血管,再加上戴三层防护手套,加大了工作难度。余金容一共花了1个多小时,才抽完所有病人的血。抽完血后,她身上全是汗,腰都直不起来。   

       还有一次,余金容负责管床的一位病人刚抢救结束,另外一位护士负责的正做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病人突发心跳骤停。余金容见状,立马跑过去跳上床,跪在床上,给病人做胸外按压,其他护士负责下机和用药等。   

       经过大家的合作配合,病人“按”回来了。“那时,穿着防护服结束按压后,都透不过气了,两只脚都站不稳,直接靠在墙上喘气。 ”余金容说,这一刻,自己早已不是一个娇滴滴的90后小姑娘,而是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战士。   

     “不悔武汉之行,却不愿再有重蹈覆辙之时。 ”   

       援鄂,让王少儿收获许多深刻的记忆。   

       王少儿记得,在武汉第一个晚上,她是被冻醒的。因为当时怕空气流通,在武汉他们都不敢打空调。那时,当地温度是零下一二摄氏度。作为海岛姑娘,早已习惯海洋性气候。在武汉,同样温度下盖两条被子仍让人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取暖,她把行李箱内两件棉袄全盖在被子上。   

       王少儿还记得,刚到武汉时,当地物资紧缺,不管生活还是医用的都很少,方便面每人只有一包,热水袋也不是所有队友都有。王少儿就把自己分到的3个热水袋,分给了另外三个女生。   

       王少儿也有过崩溃时刻。一次,因为身体不适,王少儿晕倒在隔离区。当她吸氧醒来后,体温居然有37.7摄氏度,“那时,我真很怕,怕感染新冠,怕自己有万一。 ” 

       可当她想起隔离区里仍在工作的队友,便擦干眼泪,再次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区。“不能让队友们分担我的工作,因为大家的身体都在极限,绝不能让她们也倒下,我能坚持!我就坚持!”就这样,王少儿一直给自己打气鼓劲。 

       万幸,后来体温退了,王少儿挺了过来!  

       最令王少儿骄傲的,是今年的3月8日。这一天,王少儿在李兰娟院士领誓下宣读了入党誓词,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同时,还弥补了她前段时间未和李兰娟院士合影的遗憾。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