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手摇橹的木船到机械铁船 他说,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发布时间:2019-09-05 15:12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舟山晚报

信息来源:

我和我的祖国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寻找共和国同龄人

  1949年10月出生的余和平,从原先的渔民到国营企业的船员,他见证了渔船从双手摇橹的木船变成机械化的铁船,也亲眼见证了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步发展,越变越好。

  ▍17岁上船开启了海上生涯

  我是定海北蝉人,35岁之前一直生活工作在北蝉,一直到1983年我进了水产集团捕捞队里工作后,才离开北蝉在定海城区生活。

  1983年之前,我是在北蝉乡渔业队里负责捕鱼的。我所出生的村子就是渔业村,周边人都是捕鱼的。那时农民归农民,渔民归渔民,而我们祖传下来的地方就属于捕鱼地区。

  舟山以前是捕鱼为主的,从我有记忆开始,那时就使用木帆船了。那时有句老话: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是阎王,就是说船板只有三寸这么厚,也侧面说明了撑船捕鱼人的辛苦,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那时的船都是木头船,双手摇橹的那种,我所在的船比较小,只有六七个人。当时我才17岁,就上船工作,当时负责船上烧饭的。那时候船上的工具都非常落后,都是靠手劳动的。木帆船就是纯靠风的,按风向生产。

  受木帆船动力所限,船的功率不大,所以每条船一年就只能捕几千斤的鱼。船都是开在近海,附近能看见山的,一般两至四天就可以回家一趟,捕鱼也是看潮汛的,如大潮汛小潮汛,船跟着潮汛走。

  1956年开始,木帆船慢慢地变成了动力机帆船,就是开船是机械动力和风帆两者相合。当时有句口号是“裤带紧一把,实现机械化”,也是从那时开始人力劳动逐步被机械化取代。

  ▍全家去大食堂里吃饭

  我17岁上船烧饭后,一开始是当学徒的,船里都是有职务的,工分是跟着职务的,像我刚去的职务最低,工分只有2分。

  烧饭半年后,船里进行选拔,我就被选上,成了船里的二副,从20岁起我开始当船上的老轨,就是轮机长,一直当到退休为止。

  那时国家对渔业很重视,每年鱼汛的时候,都会派渔船前去捕捞。那时捕鱼都是有季节的,黄鱼汛带鱼汛,舟山人很会捕鱼,每次都是满载而归,但后来滥捕把鱼都捕完了。

  后来,村里开始实行公司合营,入股的形式,二三十个渔民一组合伙捕鱼。当时,舟山的鱼比较多,成本也低,鱼价也低。

  人民公社大跃进年代,实行大锅饭,将村里每家每户烧饭的土灶都扒掉了,统一让村民去公社里烧饭吃饭,个人不能开小灶。那时人的思想都很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爸是大队书记,第一个响应了。

  那时我已经十多岁了,每次家里都会从村里领来饭票去食堂吃饭。渔民还能分点粮票,农民是没有的。渔民吃鱼也是按计划的,每家每户按人口计划,像我们家6个兄弟姐妹,那时一年可以分鱼货两三百元钱,三四百斤的量。这与当时农民相比,虽然生活也艰苦,但还是好了很多,至少鱼能吃到。

  ▍进入水产公司工作稳定了

  1983年水产公司招工,我当时35岁,去水产公司继续当轮机长。船里船长最大,是负责整个船的航行,轮机长负责机器。那时觉得,哇,铁饭碗啊,毕竟是大型的国营公司啊。我的心里高兴极了,每个月还能领到一笔固定工资。

  在渔业队的时候鱼捕得很多,但我们渔民是没有固定工资的,每个月二三十块钱不等,一年时间攒起来也就一两百元。那时生产分为前方后方,例如前方工作的10个工分的可分得钱100元,买鱼时就要从这100元里去扣。到了年底的时候,扣去吃掉的鱼货钱,我赚进的工资有可能还倒扣,入不敷出啊,这样就反而还欠渔业队一笔钱就只能打白条写欠条。这样有连续两三年。

  去了水产公司后,我每个月的收入有60元,在当时算高工资了。那时候的渔船已都是铁船了,不过吨位与现在的渔船还是没办法相比的,仅有四五十吨吧,现在开去太平洋钓鱿鱼的渔船都上千吨了。

  ▍交通便利了,气象预报变精准了

  以前农业生产都是牛耕,人力挑粪,基本上都是人工劳动,后来出现了拖拉机插秧机等。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慢慢高起来了。以前我们纯米饭没得吃的,大多数是吃的红薯饭,现在吃饭是越吃越好了。

  舟山的山特别多,出门就要爬山的,从北蝉到定海走走就得走3个多小时,一年来定海也来不了几回。后来慢慢有公交车了,打隧道了,造大桥了,四周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过去,气象预报都不太准确,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因为遭遇大风导致渔船出事。现在气象预报越来越准确了,渔船也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还能抗七八级的风浪。

  ▍周边人的生活都明显改善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感觉周边的生活环境一下子就有了明显的变化。1984年村里实行承包后,农村里分田到户,渔村里分船到户,几个渔民承包船下海捕鱼,经营搞活了,许多人都开始节约成本了,渔民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村里渔农民挣的钱比我在国营企业里的还高。那时候,收入高的渔民一年有一万多块。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舟山不少居民家里开始出现了电视机,然后逐步出现了冰箱、洗衣机。我还记得1984年我花了400元从上海托人买了一台14英寸的凯歌牌黑白电视机,开关都是手动了。当时渔村里也开始有人买电视机了,农房也从原先的平房变成二层楼房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家买彩电了,周边人都很羡慕我们。

  近几年来,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尤其是2000年以后变化特别明显,渔农村里家家户户都造别墅楼了,人人都有手机,以前的万元户很厉害了,现在这都不算什么了。现在社会对退休老人待遇很好,有社保、有医保,还有公交车的出行证,老人还有劳保。以前老人没有劳保的,都是工分供给的,现在老人自己有了收入保障,心里不用愁了。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