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独具韵味的海上花园城——舟山从海岛渔村向海上花园城市跨越

发布时间:2019-09-29 10:42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信息来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70年舟山“四大跨越”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一座城市的70年,是一个时代的旋律,也是几代人的光荣和梦想。

  舟山,依海为建,因海而兴。1390个大小岛屿如璀璨珍珠散落在2.2万多平方公里的碧波大海,舟山人“靠海吃海”,海岛、海洋,如烙印般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70年,从最初的“渔兴则兴、渔衰则衰”到之后的“以港兴市”,再到现在的全面加快建设“四个舟山”,打造长三角海上开放门户和我国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东海之滨奏响雄厚嘹亮的深蓝序章。

  70年,基础设施和城市格局的变化翻天覆地,舟山建成及在建跨海大桥24座,总长81公里,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56%提高到68.1%……千岛之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70年,城市在精细打磨中有机更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能级和人居品质全面跃升,文明和谐蔚然成风……海上花园城市如精美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七十载栉风沐雨,抚今昔波澜壮阔。

  人在“囧途”蝶变为通途大道,高楼大厦从田地间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密集路网不断扩充城市版图。俯瞰舟山,山水相映,色彩斑斓,公园和绿地掩映在城市之中。夜色舟山,流光溢彩,霓虹绚烂,绝美的城市繁华图景铺就开来。

  多年绘就,浓墨重彩。一座品质高端、充满活力、独具韵味的海上花园城正绽放光华。

  从“海中孤岛”到“海上枢纽”

  初秋的舟山,天高云淡,潮平岸阔,风光旖旎。

  历经风雨砥砺的舟山跨海大桥,犹如“巨龙卧波”,桥上车辆川流不息,如同跳动的脉搏,昼夜不息。

  说起对桥的感情,舟山人再深切不过了,那是交融于每一位舟山人生活变迁的集体记忆。

  9月18日早上7时许,市汽车客运中心,一辆辆发往宁波、杭州、上海的大巴车,陆续驶离。

  “这些车早上出发,下午就能回来,有些驾驶员还能赶回家吃晚饭呢。”安全管理员朱国光回想起自己过去30年的行车经历,不由感叹,“这在二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朱国光开长途货车。那时,舟山还没有轮渡,往市外运货,得向部队借用登陆艇。后来轮渡开通后,排队候船、摆渡过海,但由于船班少,遇到大风大浪大雾天,只能干等。而这一等,又是20多年。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岛解放。解放初期,多数岛民打鱼为生。”在退休教师郭玲娣回忆中,船,是以前舟山人出行唯一的交通工具。

  “1959年,我去金塘沥港教书,早上先从定海民间码头坐船到金塘小李岙,再步行经过山潭,翻过大岭墩,下午才到沥港小学。哪像现在,坐大巴车,过大桥,40分钟就到了!”郭玲娣感慨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舟山人对出行的记忆往往伴随着各种“窘迫”,直到迈入“大桥时代”。

  1999年,岑港大桥开工建设,拉开了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序幕。 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从此结束了群岛孤悬海外的历史。

  舟山跨海大桥,影响了一代人,造就了一座城,更是舟山拥抱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主引擎。2011年以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先后挂牌,从“海岛时代”到“大桥时代”再到“自贸区时代”,短短几年舟山实现了“三级跳”。

  省交通集团舟山跨海大桥管理处副主任严云风给出一串惊人数据:1987年舟山鸭蛋山至宁波白峰轮渡开通前,舟山境内仅有286辆车;2008年,轮渡的运载量一天最高超过8400辆次,平均每天6400辆;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开通首日,通行量是8600辆次;时至今日,大桥日均流量已超过2.4万辆次。

  “平均每分钟有16辆车进出舟山跨海大桥,10年里,车流量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长,舟山跨海大桥是全省高速公路中车流量增幅最快的一座大桥。”严云风说。

  曾经难言通畅的区域交通,也在近十年间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从富翅门大桥下高速,穿越隧道群、驰骋高架桥,通过东西快速路大约半小时即可抵达普陀东港。本岛自西向东行车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一半以上,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半小时交通圈”。

  东西快速路与岑港、骆家、虹桥、白泉、徐家村等大型互通和多处匝道串联起来后,盘活了整个本岛交通路网。

  526国道岱山秀山大桥、新城大桥改扩建工程已建成通车;普陀山机场升级国际空港;甬舟铁路进入勘察设计阶段,力争明年开工建设……

  眼下,作为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重要一环的舟岱跨海大桥,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未来它不仅将带动舟山北部区域的发展,还计划连接洋山港区,接轨上海从而形成环线,打造沪舟甬大通道,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支撑起城市发展大格局。舟山,早已不再是孤悬海上的小渔村,而是融入大时代的海上丝路之城。

  从“海边渔村”到“品质之城”

  一张张泛黄、模糊的老照片是一段段“活历史”。近日,在市行政中心展出的“回望·变迁”舟山地名图片展,引得观看市民不禁感叹:“解放初期的定海港码头设施简陋,停泊的船只比房屋还高,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 ”

  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用最直白的方式,叙说着舟山这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变迁。

  坐拥丰厚海洋资源的舟山,从“以海为田”到“以港兴市”,经济发展理念的变革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变革。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千岛之城建设打开了全新的格局。

  尤其是随着系列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舟山更是放在了国际性港口和海岛旅游城市的框架中来规划和考量、打造。大规模城市建设启动,城市“年轮”一圈圈拓展,以本岛为核心,千岛共荣的组团式城市形态逐步形成。

  百年渔港沈家门滨港路两旁形形色色的鱼摊没了踪影,板房、棚舍、“船屋”被高楼大厦取代,狭窄的石板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沿途点缀着帆篷、舟舶等雕塑与摩崖石刻。

  由于交通设施的完善,对岸的鲁家峙成为“身在岛中,看山看海”的宜居之岛。

  历史文化名城定海,低矮杂乱的房屋不见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休闲广场歌舞升平,商铺林立,处处透景。

  发展,不破不立。近年来,一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引的城市蝶变,越演越烈。城中村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整改一新的沿路建筑外立面整洁有序、视觉清新,卸下杂乱无章的户外广告和防盗窗,亮出城市最美天际线。

  张开双臂,热迎高端要素,港航物流、油品贸易、金融交易等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推动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引领城市经济转型。

  精心呵护生态环境,大胆创新城市治理,海岛风情与现代都市水乳交融,营造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

  定海海滨新天地,华灯璀璨,商铺林立,漫步于此的老定海人,尽享海风的凉爽和生活的惬意。

  “这里曾是一片低矮的旧平房,道路泥泞,几年工夫,就大变样了!城市发展实在是快啊!”今年79岁的顾满芳隔三岔五地带上老伴看看即将交付的新房子,不过时日,他们将从告别定海原石灰道头的“城中村”迁入新居。

  贯穿本岛的海天大道宽敞顺畅,沿途,一株株新栽苗木及目;一块块蓬勃的绿地,一座座美丽公园,点缀、叠加、融合汇聚成这座城市的绿色肌理。道路两旁品质小区错落有致、公共交通高效便捷、城市元素现代时尚……绘就岛城最美的“视觉长廊”,景随身行,愉悦于心。

  “舟山城区景致越来越精致,城市也越来越有范了!”家住定海丹桂园的黄丹怡由衷感叹,城市建设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获得感。

  一座城市的最高价值取向,莫过于人民的幸福。如今的舟山,城市品质功能加速升级,城市文明与渔农村风情深度融合,城乡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和社会风气全面提升,凸显出更加适宜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模样。

  从“空心村”到“网红岛”

  今年中秋,朱家尖“畅鑫客栈”一房难求。

  “国庆节的房间也差不多都订出了。”畅鑫客栈老板娘胡水珠说,年轻时,自己只知道织网、剥虾、扎蟹,后来随着朱家尖旅游业的发展,便从典型的渔家女转型成为民宿主。依托电商等渠道,该民宿已连续3年成为舟山国际大型会议工作人员的指定入住民宿。

  从集体经营到个体户承办,从相对单纯的渔农业踏入蓬勃的旅游服务产业,胡水珠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我市海岛旅游业的发展轨迹。

  1978年前,舟山游客量并不大。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以及1979年普陀山寺院的修复开放,游客不断涌入。1980年,我市开始接待国际旅游者。1987年,全市旅游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之后,随着舟山交通“瓶颈”的打破,独特的海岛旅游资源更加焕发迷人魅力。

  2011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海洋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2015年,我市提出全力打造国际著名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佛教文化旅游胜地的新思路,并成功举办国际海岛旅游大会,舟山海岛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

  时光洪流,奔涌向前。舟山秉承海岛特色,注重历史传承,打造全域旅游经济,逐步实现从单一的景区景点建设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封闭的单循环模式向开放的“旅游+”模式转变,从游客为主到主客共享理念的转变,一个四季如画、城景融合、主客共享的海上花园城跃然东海。

  放眼望去,舟山红红火火的海岛旅游,几年间,一座座海岛不经意间悄然嬗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奔向舟山。

  曾经的“空心村”如今的“网红岛”。嵊泗花鸟岛,正吸引大批原住民返乡创业。

  今年44岁的陈伟带着妻子回到花鸟,修整了丈母娘家废弃多年的老屋,开了家餐饮店,遇到节假日周末时,每天座无虚席。

  温州平阳人林成管与朋友通过众筹方式在岛上开了家民宿“陆离”。今年5月一个月,他们的营业额就接近20万元。

  上岛游客多了,当地五六十岁阿姨也变得“抢”手,月薪3500元是底线,岛上老房子渐渐“吃香”,出租价从几千元上升到几万元。

  不仅仅是花鸟岛,“海钓天堂”白沙,“蓬莱仙岛”岱山,“海上石村”黄龙,“色彩渔村”边礁村,“蓝海牧岛”枸杞,“滑泥乐园”秀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座座如诗如画般的小岛撩起面纱,“海岛风情”演变成“美丽红利”,让一个个曾经破落、荒凉、陈旧的海岛村落,出落得更加秀美、清新、雅致。

  向美丽要红利,渔农民“坐在家门口”就能收获“金山银山”。 1985年,舟山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2元,2018年全市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12元,居全省第2位。

  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3084.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9.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4%、15.63%,在国内诸多海岛中处于领先地位。

  几十载精耕砥砺,谱写出华美赞歌。舟山,这座海上花园城,将与你一起,逐梦、筑梦、圆梦!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