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次坐火车的经历,见证中国速度

发布时间:2019-07-11 15:08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舟山晚报

信息来源:

寻找共和国同龄人

  参加红卫兵大串联、去内蒙古建设兵团插队、回内蒙古探访连队老朋友,严嗣声这三次坐火车的行程,距离相差不多,但时间却缩减不少。从三天三夜到当日可达,这是中国速度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去北京见毛主席

  1966年“文革”开始,我也被时代的潮流包围,卷入红卫兵大串联的热潮中。

  几个初中同学凑一块儿,说好一起去杭州串联。那个年代,红卫兵串联吃饭不用粮票,坐车不用车票,我们到了杭州,吃、住都在杭州第五中学,全部免费。

  在杭州呆了几天,我们又跑去上海串联,结果在那儿碰上一群红卫兵,正计划去北京。

  首都北京,这可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啊!我们决定去北京,去见伟大领袖毛主席!

  我们先找到上海红卫兵接待站,拿了几张去北京的火车票,次日清晨便到了上海火车站。

  一进站我就惊呆了,全都是红卫兵,小的十四五岁,大的二十来岁,黑压压一片。我们无奈地坐在地上,问旁人火车什么时候到,谁也说不上来,只好傻等。

  火车过江靠轮渡

  不知道等了多长时间,火车终于出现了,冒着滚滚浓烟,“扑哧扑哧”慢慢朝我们驶来,坐在地上的红卫兵看见火车来了,一下子都站了起来,跑到轨道上。

  轨道上都是人,火车司机见有危险不再往站台开,红卫兵们争先恐后涌向列车,往车门里挤,挤不进就往车窗里爬。爬不上去,后面的人抱住他的腿往车窗里塞。

  我好不容易挤进车厢,行李架上躺满了人,过道上站满了人,屁股贴屁股,肩膀挨肩膀,挤得想脱件衣服都难。车厢里乱哄哄的,人群躁动不安,都盼着早点发车。

  不知等了多久,火车终于启动了,“哐当哐当”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火车要过长江了,那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通车,只有靠轮渡,到了对岸,火车头把后面的车厢分次拖上岸,花了整整两小时。

  发现厕所新天地

  站久了想方便,我在车厢中间,而厕所在车厢两头,车厢都快挤爆了,我心想算了,忍忍吧。但能忍得住吗?不行,必须得挤过去,经过千辛万苦,我终于挤进了厕所。

  没想到,这一挤让我有了新发现,厕所的一平方米对外面的世界来讲,真是宽敞啊!我想多呆一分钟,可等候在外的人拼命敲门:“喂,里面方便完的快点出来啊!”

  无奈,我只能出来。想挤回原来的地方,几米的路走得那么遥远而艰难。算了,别挤了,就地休息一会儿吧,旁人说话了:“哎呀,你怎么挤这儿不动了?从哪里来还是回到哪里去吧!在这里把我们都挤死了。”我又往前挤,刚停下休息,旁边的人又催我快点走。

  好不容易回到原来的地方,旁人看见我是个熟面孔,就再也没有说话了。

  嗓子都快冒烟了

  火车终于到达天津站,广播里喊要停靠半小时。车厢里热火朝天,外面冰天雪地,照理讲应该下车活动,可是怎么下去呢?车厢门挤得打不开,有几个胆大的从窗口爬下去了,从车厢远远望去,站台不远处有个自来水龙头,有人低着头在那里喝水。

  我好几天没喝水了,嗓子都快冒烟了,但我没动。旁边的一个学生也想下去喝水,他也没动。我们有相同的顾虑,怕回来找不到原来的车厢,没有立足之地。我跟他说:“你去喝水吧,帮我打壶水回来,万一你回来找不到,我朝你挥手,你从窗口爬上来,我还可以拉你一把。”听完我的话,他胆子大了一点,同意了。我把水壶递给了他,帮他爬出了窗外。

  几分钟后,他拿着灌满水的水壶急匆匆跑回来,我连忙向他招手:“这里这里!”他嘴里一边喊着:“冻死我了!”一边把水壶递给了我,我和旁人一起把他从窗口拉了上来。我接过水壶说谢谢,他说:“也谢谢你呀!”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互利共赢。我一口气把水壶里的水喝完,没拉肚子,也没有上厕所,全部吸收了。

  被抱起来看毛主席

  在火车上站了三天三夜,终于到了北京,一下车,我发现两条腿都肿了。

  军管会的同志来接我们,把我们安置在四合院的民居里,上午学习,下午军训。

  过了三四天,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军管会同志告诉我们,明天12月26日,毛主席要接见我们,院里的大爷大妈都替我们高兴,大院顿时沸腾起来。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起床吃了早饭,把《毛主席语录》和发的三个馒头两个苹果装进挎包,在军管会同志的带领下,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天安门广场。到达广场时天才刚亮,已经有很多红卫兵在那里等候。

  随着广场高音喇叭响起,幸福的时刻终于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向我们挥手致意,广场一下子沸腾起来,成千上万的红卫兵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高喊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激动人心的场面经久不息。

  因为我个子比较小,和我同住一屋的中学老师把我抱起来,问:“看见毛主席了没有?”我说:“看见了!”其实因为隔得太远,只看到个轮廓。回到驻地,大爷大妈都来问我们看见毛主席了没有,我们说,看到了看到了。第二天,我们就离开了北京,因为坐客运火车的记忆太过痛苦,这次我们坐着货车离开。

  坐上内蒙古知青专列

  5年后,我又被时代潮流包围,加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

  1971年,我报名参加了内蒙古建设兵团。我们先到宁波,坐上内蒙古知青专列,傍晚到杭州,省军委会领导同志来到列车窗口,跟我们一一握手告别,杭州姑娘打着腰鼓欢送我们。途经南京,这回南京长江大桥已经通车,几分钟的工夫一闪而过,不再用轮渡过江了。

  到了安徽,停靠站点时只见一位妇女抱着个光屁股孩子讨东西吃,我们从包里拿出月饼、茶叶蛋给她,正好被巡路的铁路工人看到,说这样很危险,还开玩笑说:“给她还不如给我呢。”是呀,安徽那时还很穷,铁路两旁都是茅草屋。

  火车开了三天三夜,凌晨到达内蒙古白彦花车站,姑娘们穿着短裙为知青们跳欢迎舞。这么冷的天,真难为她们了。

  从内蒙古回舟山探亲,往返至少6天。有一回在北京转车,为了省钱我睡在澡堂子里。那个年代,北京的澡堂子兼营旅馆生意,住宿费比旅馆便宜,洗澡还不要钱,不过晚上9点以后才能入住,因为9点以前澡堂还要做生意。

  坐高铁游旧地访老友

  光阴如箭,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年5月,我受北京知青邀请,参加内蒙古建设兵团50周年纪念大会。我们先在北京集合,这一次跟前两次完全不同,我坐的是高铁,漂亮的“子弹头”,再也看不到冒着滚滚白烟、带着“扑哧扑哧”声响的火车了,再也看不到司机师傅往炉膛里加煤的身影。

  “和谐号”又稳当又没有声响,在站台稳稳停住,我们有秩序地进入,车厢宽敞整洁而明亮。再也没有听到“哐当哐当”的声音,车厢里不时显示“到什么车站需要几分钟”、“车厢外的气温”和“时速”等。

  真快呀,上午10点30分宁波出发,晚上6点多就到了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想起那时候从内蒙古回来探亲,从北京到上海还要22个小时。窗外再也看不到茅草屋,再也没有妇女儿童问你要吃的,再也看不到打游击的小摊贩,靠停站的几分钟时间来到车厢,贩卖当地的特产。

  到了内蒙古,我们走访了老连队。物是人非,我们看望了现在还留在连队唯一的老职工,他还能认出我来,见了面喜出望外,两只手又紧紧握在一起。40多年没见面了,临走时我送给他200元,也算留个念想吧。参观兵团展览馆时,我发现了当初跳欢迎舞的姑娘们的照片,我们住进了蒙古包,吃羊肉、拉马头琴、唱民歌、跳起舞,感受当地人的热情。

  第二天下午,我们从包头坐飞机回程,当天晚上就到家了。

  这是我第二次坐飞机,回想知青年代探亲坐飞机,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回想三个不同时代的坐火车经历,我感慨万千。经历改革开放40年,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祖国在进步,人民在富强。现在的我已经退休,每天搓搓小麻将,跟外甥女下下围棋,安闲自在。我想,等有时间了,一定要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