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 舟山人的春节习俗

发布时间:2019-01-30 08:3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舟山文明网

信息来源:

  春节是一个节期,从旧年的腊月过到新年的正月。在这样一个俗称“过年”的时间段里,各种习俗纷纷登场亮相,充满着浓浓的“年”味。

 图片来源:网络

  一、过年前的习俗(腊月初十到廿九)

  1) 做年糕

  这是准备过年的第一项任务,一般在腊月初十至腊月廿六期间。在没有电动机械的时候,做年糕要用石磨将米磨成粉,这就是著名的“水磨年糕”了。 做年糕的时候,一般是几户人家合在一起做的,没有参加合做的邻居,也会来义务帮忙,因此是相当热闹的。当然,主人家会用红盆装上年糕,让小孩子分送给邻居。小孩子们在这个时候特别高兴,人多可以凑热闹,还可以吃到热腾腾的年糕,有手巧的师傅,还会将年糕团捏成各种元宝、鱼、小动物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形状,孩子们拿来又能玩半天。做完年糕,不能说“做完”,要说“满蒸”。

图片来源:网络

  2) 置办年货

  年货有肉、鱼、菜等菜肴,还有过年时走亲访友的礼品。在各种过年菜肴中,“豆冻”是定海的特色菜,即将黄豆、萝卜干、肉骨头或猪脚蹄等,放在一起煮烂,然后凝结成冻品,能保存好多天,春节期间可以随时食用。

  3) 祭灶

  腊月廿三,也叫做“小年”,家家户户都要供灶君菩萨,称祭灶。平时供奉灶君菩萨的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称灶神)。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就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回宫降吉祥)”或“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要在灶房摆好桌子,放上花生、小菜、祭灶果、水果等供品。祭灶果一般是又甜又粘的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等物,为的是堵住灶君嘴巴,上天不能讲坏话了。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草扎的马一起烧掉。到了年三十夜,再将灶君接回家来。

  4) 掸尘

  祭灶之后就是掸尘,本地素有“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的俗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家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称“掸尘”。

  5) 贴门神

  过年时,家家户户要贴门神来保平安。前门贴秦叔宝、尉迟恭像,后门贴钟馗打鬼图。

  6) 贴青龙纸

  腊月廿八、廿九,年夜之前,就要开始张贴青龙纸了。青龙纸,是6~15厘米大小正方形的纸,纸上印有木刻的青龙腾飞、双龙戏珠、和合二仙、聚宝盆等图案和吉祥文字,均为黑色,统称为青龙纸。纸的颜色有红色、青色、黄色三种,不同颜色的青龙纸,各有司管,应分别贴于不同地方。一般规则为:把黄色贴在谷仓、谷柜或米缸上;红色贴在室内边门或房门上;绿色贴在水缸、磨盘、大秤上。有的人家,还将青龙纸贴在酒缸、年糕缸等处;商店里的,贴在柜台、橱窗、账桌、笔筒,和放铜钱的长竹筒、钱箱、保险柜等处。一般都是主人认为重要的地方。

  家中的米缸,是张贴的重点部位。在年三十前,小米缸应盛满米,大米缸盛至大半缸米,米缸外贴上最精美清晰的青龙纸,并在缸外用素菜、糕点、香案进行供奉,祈求“年年平安、吃用尽有、太平无事”。正月初一到初四,不动用米缸米,至初五才能去米缸取米,意寓“青龙盘米缸,吃不完,用不完,越来越发”的意思。

  7) 请顺流菩萨

  舟山有的区域,民间要在腊月二十到年三十之间,择日请顺流菩萨。时间安排在凌晨2~3时,待潮水旺涨时进行,主人手握酒壶敬酒三次,将杯中酒敬满为止,然后跪拜叩头祈祷菩萨保佑全家顺利平安。

  8) 谢年

  谢年,是年前期间的一个高潮点,一般在腊月廿三至三十之间择日举行。多数从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到三十止。通常情况下,尽可能会避开廿八,民间有“十二月廿八,呒没办法”俗语,因此选择廿七的较多。谢年时间选择涨潮时分,宜在子夜后进行。供品有:鹅、鸡、猪、鱼、猪肚、年糕等“七牲”,素菜、水果、干果、糕饼等物。供奉结束,送神时还要燃放鞭炮、烧经箔等,嘴里要说吉利语,此谓“散福”。

  9) 做过年羹饭

  一般在谢年结束后,做过年羹饭,这个次序决不能反过来。供奉祖先及已逝世的亲人,祈求先人的保佑,即“请祖宗大人”。供品可以用前面谢年用过的供品。

  二、过年时的习俗(年三十到正月初一)

  1) 满橱满罐

  年三十那天,每家每户要将水缸、米缸都备得满满的,意为“满橱满罐”,祈祷来年生活更加美满,吃用有余。

  2) 备年糕、“饭富”

  定海旧俗,春节期间,到初五才能动用米缸;而且,春节期间还不能动刀。所以,要在年三十那天,蒸熟够吃三至五天的米饭,俗称“饭富”;女主人要切很多年糕、海蜇,备好新年里要用的食物。

  3) 关门点灯

  旧时,在年三十那天,一天忙完之后关门,天亮前不能再打开。然后,在每个房间都要点上蜡烛或油灯。人们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4) 年夜饭

  年三十晚,阖家团聚,长辈坐上位,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鱼是不能少的,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以前,定海人桌上的鱼品种很多,但至少要用一条完整的大黄鱼。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年夜饭后,长辈开始给小辈分“压岁钱”。

  5) 迎灶神

  定海人在年三十晚上,还要迎灶神。灶神从天庭禀报回来,灶台神龛贴上新的灶神像,供上年糕、年羹(年羹是用年糕切成片,加芋艿和萝卜起浆),供毕把年糕放在米缸上,谓“满米缸”。此后米缸封存,待初五才能启封。

  6) 挂年糕

  将蒸熟的年糕切成小段,挂到各个地方:筷子、扫帚、拖把、秤钩、犁、耖、耙、箩等器具上。意思是慰劳这些辛苦工作一年的器具,期盼来年“顺顺流流,年年有余,万事平安”。 在这一天,老鼠可以正大光明地出来吃这些年糕。

  7) 守岁

  守岁,在旧时定海也称“照虚耗”,又称“守爹娘完善”,因为传说如果一连三年的年三十夜不睡觉,可修下世“爹娘完善”。除了在家中守岁之外,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庙宇庵堂坐夜守岁,祈祷菩萨保佑新年平安好运。

  8) 打果树

  打果树,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习俗,现已罕见。吃完年夜饭后,家人就到种植果树的地方,来“打果树”,祈求自家的果树来年能有个好收成。因为紫岙是大猫岛的主要产梨区,果园收入是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打果树,是由两个人来进行,其中一个手拿扫帚,负责打果树的树皮,另一个人则负责询问果树。如,一人用扫帚对着果树打一下,另一人问果树:“侬生 (意为结果实)否? ”打果树的人替果树回答道:“我生。 ”又问:“生多少呢? ”一人接着回答,这次答案可以随意,如“生一只”、“生一篓”或“生满树”等等,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化,没有固定的要求。如果答案使发问的人不满意,那么问的人将继续打果树,一直打到答案让他满意为止。

  9) 迎财神

  在正月初一那一天,大家很早就要起来开门,迎接财神。早点开门的意思是让新一年的财神进自己家,怕晚了财神进别人家了。开门之后,在灶神前点燃香烛,放上一杯开水和番薯片、花生等果品。

  10)讨彩头

  初一的早上,小孩子也起得很早。他们穿着新衣服,腰里系着沿身布襕,口袋里装着父母给的压岁钱,兴高采烈地到各家各户拜年,口里不断喊着“阿公新年好”,“阿婆新年好”……将每家每户给的番薯片等装在打了结的沿身布襕里,装满以后倒回家里,又接着去别家。有孕妇的人家,不仅要准备一些好吃的东西,还事先通知一些男孩,要求他们正月初一清早第一个去他们家拜年,这样就兆示生男孩。

  11)吃年糕

  定海人正月初一的早餐,一般以素食为主,以年糕、汤圆为主食,意谓年年高、团团圆圆。有加黄糖的汤年糕,俗称“涨缸汤”,也有加入浆板(酒酿)的汤年糕,也有吃浆板汤圆的习惯,包含了“年”、“高”、“糖”等吉利字,希望生活像糖一样甜,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

  12)拜菩萨岁

  初一早晨,信徒们都早早去庵堂寺院拜菩萨,俗称“拜菩萨岁”。大家都在菩萨前点燃香烛,磕头,祈求菩萨保佑全家顺利发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13)拜坟头岁

  初一早上,还要上山去祖宗坟墓前祭奠,俗称“拜坟头岁”。亲属上山到祖宗坟头祭奠,需背上锄头畚箕,带好供品,供品多为水果、糕点。到坟头摆好供品,点上香烛祈祷几句,一般是“请祖宗大人,保佑合家平安”等。祭奠完毕,在坟头上洒上土,打扫坟墓周围的杂草。

  三、过年后的习俗(正月初二到十五)

  1) 拜岁

  按定海旧俗,正月初一不拜岁,初二开始到亲友家拜岁。拜岁顺序:先拜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再拜舅舅舅母、阿姑姨爹……。总之按辈分大小、亲疏关系而定。如,外孙到外公外婆家拜岁;侄子侄女到姑母姑父家、外甥外甥女到姨娘姨父家拜岁;徒弟到师父家拜岁;寄拜儿子给寄拜爹娘拜岁等。等小辈拜完了长辈,长辈也要回拜。如果是新女婿上丈母娘家拜岁,要请合族的人吃饭,称作“请生头女婿”。初五以后,走亲访友渐渐稀疏,最迟到元宵也要结束了。本地俗语:“十五、十六,断鱼断肉”。意思是过年的好菜吃完,没法招待了。

  2) 请财神

  财神在春节期间是比较忙碌的,初一到初五要连着跑两趟。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菩萨生日,因此,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请进财神供奉。商店、鱼行、船家(运输船、冰鲜船)上,都在自家或船上设有财神堂,一般两旁挂有“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的对联。每当正月初五要祭供财神,桌子用八仙桌,香烛在上首,香炉下压着“财神尊神之位”的纸“祃”,祭品是肉、鱼、糕饼、果子等,用“三茶六杯(酒)酒递三巡”礼。供完后,将“经箔”、“祃”烧化。祈祷辞是这样说的:财神菩萨送元宝,份份人家统送到,自家屋里送只大元宝。

  3) 吃世饭

  正月初四,渔行要请渔家吃“世饭”。鱼行主在年三十前,预先发出“恭贺新喜”的年帖,并预约吃“世饭”。将与本行有关系的或将发展新关系的渔户,请来吃饭。

  4) 初五开假

  休息到初五,农民开始下地干活,商店开门营业,俗称“初五开假”。

  5) 烧十庙、走十桥

  正月初十和十五,老年妇女成群结队入庙烧香,合掌礼拜。正月十四,又去各桥头伏拜,插香烛于桥边。所拜的庙或桥必满十处,俗称“烧十庙、走十桥”。

  6) 抬“三姑”

  正月十四夜,在舟山各地,兴抬“三姑”(即屙缸、水缸、井潭姑娘)。“三姑”必须要由未婚姑娘去抬,且要点香与素菜、饭、茶等供奉,抬来后即闭门,选两名姑娘对扛筲箕,半截骨针在沙盘上划字,卜年景丰歉,流年顺逆。结束后要将“姑娘”送回原处。

  7) 菜米粥

  正月十四,家家户户都煮“菜米粥”。粥里不仅有米,还要加上蔬菜、红枣、肉块、豆腐、花生等十种或十种以上食物,意谓大吉大利和十全十美。

  8) “煤”田塍

  “煤”(烧)田塍,指正月十四晚,孩子们拿着火把和火柴,到田头去烧每一条田塍上的野草,直到野火熄灭,才回家休息。因燃烧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煤火龙”。这是深受小孩们欢迎的户外活动。

  9) 煨蛇头

  正月十四晚上,还要在火缸里煨年糕吃。晚饭后,有小孩的人家,多要煨年糕,谓“煨蛇头”。传说吃了“煨蛇头”,这一年就不会踩着蛇,家里也不会发生火灾。

  10)做羹饭

  正月十三,一般家中要做“上灯羹饭”,祭祀亡故祖宗;正月十八,再做“落灯羹饭”。

  11)拜灶神

  旧时,正月十五那天,有和尚到每户灶神菩萨前去上香,祷祝住户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主人在灶上放些零钱作为酬劳。

  12)吃汤团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团,此俗与大陆同。

  四、过年期间的民间文艺活动

  1) 做庙戏

  春节期间,有的人家出钱请戏班来本地各寺院庙宇做庙戏,因寺庙的戏台正对着大殿供奉的菩萨神灵,因此又称“菩萨戏”。做庙戏有一定的规则:由老板出钱的,都要加演“福禄寿三星”、“财神送元宝”、“八仙庆寿”、“蟠桃会赴宴”等开场小戏,结束时老板要另送红包;正场演出的戏目,由出资者挑选,叫“拣戏文名”,大过年的,当然都选择大团圆结局的戏文。

  2) 摆灯祭

  元宵节也称灯节,又称“摆灯祭”,正月十三为“上灯”,至十八“落灯”。此时,家家户户要制作小型的鱼灯、虾灯、蟹灯、花篮灯等;大户人家或寺庙方制作大、中型马灯,船灯、龙灯等;商店、渔行、协会等还把彩灯高挂门口。正月十三白天,各寺庙在神像前摆放好“三牲”或“五牲”、荤菜、素菜、糕类、果品等供品。晚上,居民将各种花灯点上蜡烛,列队赴当地寺庙聚会,在神像前参拜祈祷消灾纳福。此时,寺庙里还要将收藏的古董、书画、文物、珠宝等器玩摆出来供神,彻夜不息,这就是所谓的“摆灯祭”,以十四那天为最盛。定海城区的东管庙、内外太保庙,都要开放娘娘、菩萨房间,供人游览。

  3)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旧时,有好事者准备各种奖品,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4) 元宵灯会

  传统的元宵灯会,不仅有各商铺、人家的灯彩展出,又有各种文艺演出,俗称“元宵出会”。出会时,首先是各类精致的花灯巡游,由专人进行舞动;其后是各类节目,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马灯舞等等。

  (舟山文明网)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