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18 00:0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舟山市政府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
一季度,我市经济平稳开局。主要产业平稳增长,经济结构逐步调整,民生进一步改善。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可达9.5%左右,居全省各地市首位。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发展后劲不足,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很大。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经济发展开局平稳
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1-3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各地市首位。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72.40亿元,增长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24.26亿元,增长4.9%。工业销售产值221.34亿元,增长4.8%,产销率为98.7%。规模以上工业中临港工业总产值188.45亿元,增长4.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4.0%。分行业看,九大主要行业呈现六升三降。其中,化纤制造业增长52.6%,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17.4%,石油化工业增长14.2%,电子电机业增长5.9%,船舶修造业和水产加工业均微增1.0%。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机械制造业分别下降42.4%、14.0%、9.1%。分区块看,舟山经济开发区、定海区、普陀区、嵊泗县分别增长21.8%、4.9%、8.3%、9.6%,岱山县下降1.5%。
2.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升。1-3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83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83.87亿元,增长16.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1个百分点,比1-2月提高16.0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5.7%。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0.4倍,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1.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9%。
3.市场消费保持平稳。1-3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62亿元,同比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增长15.5%、10.9%、10.5%、18.8%。受油品销售较快增长拉动,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205.17亿元,增长38.1%,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增长44.1%,增速居全省各地市首位;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4.16亿元,增长20.9%。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分类看,通讯器材类、书报杂志类、金银珠宝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70.0%、49.1%、28.4%和20.4%。
1-3月,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449.27万人次,同比增长12.1%,其中国际游客5.32万人次,增长8.6%。主要景区中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旅游人数分别增长11.1%、28.4%、11.1%。 1-3月,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2.85亿元,增长13.4%。
4.港航生产稳步发展。1-3月,舟山港域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894万吨,同比增长5.6%,其中2月份、3月份单月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为2695万吨和2764万吨,连续刷新舟山港域单月货物吞吐量历史新高。分品种看,各主要货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石油及天然气1465万吨,增长9.2%;金属矿石3142万吨,增长16.9%;粮油类149万吨,增长4.6%;煤炭725万吨,增长48.1%。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较快,1-3月,外贸货物吞吐量2774万吨,增长31.1%。随着金塘大浦口码头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全市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迅猛。1-3月,全市集装箱吞吐量8.94万TEU,增长2.2倍,其中出口4.45万TEU,增长2.1倍。
海运业发展平稳,运力规模继续扩大。1-3月,全市海运货运量2728万吨,同比增长16.5%;海运货运周转量302.12亿吨公里,增长28.6%。3月末全市海上运力规模为468.22万载重吨,比上年同期净增58.5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3%,新增运力15.96万载重吨。
(二)经济结构逐步调整
1.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行业结构更趋均衡全面。石油化工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化纤制造业加速发展壮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1-3月,三个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38亿元,同比增长1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5%,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部分船舶企业在船市不景气的情况下,不断提升管理水准和产品附加值,在标准管理体系建设、造船新标准试行、产学研合作方面均有新的进展。金海重工顺利通过HSE管理体系第二阶段认证审核,半岛船业和浙江大学共建研发平台,凯灵船厂新型海底电缆工程船顺利下水。1-3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9.07亿元,增长28.5%,增幅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23.6个百分点。
2.对外贸易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增长。1-3月,全市进出口总额36.89亿美元,同比增长39.6%,增幅高于全省3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1.47亿美元,增长33.9%,高于全省27.8个百分点。我市三大主要出口品种中,油品对出口的贡献明显,水产品出口由降转升,船舶出口降幅进一步收窄。1-3月,全市出口油品9.29亿美元,增长1.7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3%;水产品出口增长1.8%;船舶出口下降5.1%,降幅比上月收窄了5.0个百分点。从外贸市场看,对日韩及新兴市场贸易增长较快。1-3月,对日本、韩国和巴拿马分别出口5.04亿美元、1.01亿美元和3.64亿美元,分别增长2.4倍、1.1倍和63.0%。全市进口15.42亿美元,增长48.4%。
3.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在新区效应的作用下,我市利用外资发展态势良好。1-3月,全市新批外资引进项目3个,新批增资项目2个,合同利用外资0.61亿美元,同比下降3.6%,实际利用外资0.71亿美元,增长84.6%。今年来,我市海洋产业利用外资优势日益凸现。新批5个(包括增资)项目均为涉海产业项目,在传统的船舶修造业的基础上涉及海洋科技、海洋综合旅游开发等新产业。外资大项目增多。1-3月,有4个项目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实际到位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到位金额0.5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3%。
4.节能减排有效推进。1-3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7.2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增长5.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6%。从主要耗能行业看,能源消费量较大的六大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四降二升。船舶及其他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石油化工业分别下降13.7%、19.0%、3.5%和2.9%;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分别上升17.1%和28.4%。分县(区)看,四县(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全面下降,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同比分别下降1.7%、8.4%、12.5%和10.4%。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0.17亿千瓦时,增长5.6%,其中工业用电量5.29亿千瓦时,增长4.5%,与工业生产基本保持同步。
(三)民生进一步改善
1.物价涨幅得到控制。在一系列稳定物价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我市物价水平有所回落,物价较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1-3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2.6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同期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0.6和0.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4.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4%,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2.0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六涨二跌,食品类上涨10.2%,烟酒类上涨0.9%,衣着类上涨2.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1%,居住类上涨2.0%,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则分别下降2.5%、2.6%。
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1-3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0元,同比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渔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481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其中渔村居民6774元,增长12.6%(实际增长9.1%);农村居民6377元,增长13.3%(实际增长9.8%)。转移性收入的增加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亮点。1-3月,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27.2%和31.8%。1-3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32元,增长15.8%;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78元,增长13.4%。
3.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力度加大。1-3月,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4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税收收入23.65亿元,增长3.7%;非税收入2.79亿元,增长79.0%。1-3月,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33亿元,增长26.9%。其中石油价格改革对渔业、交通运输业的补贴支出2.79亿元,而上年同期无此项支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关乎民生的农林水事务、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分别增长1.1倍、19.3%、18.3%、8.4%、6.8%、3.5%。
4.保障房建设加快,房地产价格保持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明显加大。1-3月,我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305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342套,廉租住房106套,经济适用住房567套,城区危房改造290套。一季度,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1.4亿元。在房地产市场综合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我市房地产价格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1-2月,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2月份单月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6%。
(四)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1.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个别出现下降。1-3月,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8.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回落9.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排位从上年的第4位后移至与温州、台州并列第8位;水产品总产量同比下降4.8%,远洋渔业产量下降5.8%,而上年同期则为增长20.5%和688.1%;财政总收入下降2.9%,上年同期为增长39.2%,是全省两个负增长的地市之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6%,比上年同期回落21.1个百分点。
2.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商品房销售下降明显。尽管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均有所回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续建项目进展不快,新开工项目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新的大项目启动缺乏,投资项目储备不够充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仍显不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步减弱。受到一系列限购限价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市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气氛依然浓厚,加之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导致商品房销售成交量明显下降。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41.80亿元,同比增长33.3%,比上年同期回落61.0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成交692套,下降72.2%;二手房签约777套,下降64.0%。房屋竣工面积7.96万平方米,下降35.0%,商品房销售面积21.73万平方米,下降33.7%。
3.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经济效益下降明显。工业企业利润大幅下滑。1-2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439万元,较之去年同期盈利5.49亿元,出现了大幅下滑,亏损面达到41.2%,比上年同期扩大9.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3.82亿元,增长33.8%,而盈利企业盈利额为3.77亿元,亏损额首次超过了盈利额。服务业企业特别是海运企业运行经营困难。1-2月,我市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1亿元,下降29.0%,亏损企业783家,亏损面达到57.6%。海运企业在供需矛盾、货源紧、运价低、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下更是举步维艰。全市186家海运企业中,亏损企业123家,亏损面达66.2%,比上年同期扩大4.4个百分点。1-2月,海运企业盈亏相抵后仍亏损0.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0.65亿元。成本上升和需求不足成为企业经营面临的两大困难,企业经营困难同金融危机时的2009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挫伤了企业经营的信心,对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中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
(一)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对我市二大主要支柱行业带来严重影响。今年以来,在货运需求下滑和运力过剩的双重影响下,国际航运市场继续低迷,国际干散货运价大幅跳水。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从年初的1624点一路跳水至2月3日的最低647点,创下了1986年以来的新低,3月份虽然震荡回升,但总体仍处于低位。受到航运市场不景气影响,船舶工业增速明显放缓,船东订造新船意愿下降,新船价格持续低位,企业承接新船订单难度加大。1-3月,全市新接订单较上年下降30.7%,手持订单量下降13.1%。海运业内部竞争更加激烈,2011年来,海运运价特别是煤炭、金属矿石、粮食等大宗散货运输价格持续低位徘徊,而燃油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船员工资大幅上涨,使我市海运业企业运行艰难。同时,前几年订造的船舶陆续投入市场,且新增运力主要集中在干散货船,使本已趋于饱和的本地干散货运输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个别船东选择卖船脱离本行业,出现运力外流现象。
(二)宏观环境依然趋紧对投资增长带来严重影响。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根本好转,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内需市场难以拓展。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投资增长带来较大影响。首先是投资增长缺乏项目支撑,1-3月,扣除房地产投资,全市项目投资69.03亿元,同比增长3.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地市排第九位。1-5亿元项目、5-10亿元项目分别下降4.5%和38.0%。新开工项目不足。1-3月,新开工项目数量同比下降10.5%,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额占比仅11.3%。市政府确定的全年重点项目目前仅完成投资33.04亿元,仅为全年计划的17.9%。其次,金融对投资的支撑需进一步加强。1-3月,全市固定资产贷款余额319.63亿元,比年初增加3.67亿元,同比少增6.18亿元。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我市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完工或接近完工,部分项目贷款进入回收期,累计收回项目贷款同比增加;另一方面,银行贷款缺少重大投资项目支持,部分项目尚未审批立项或项目前期进展缓慢,影响到贷款的有效投放。此外,今年一季度阴雨天数明显多于往年,也给土建工程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三)融资环境改善不明显对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影响。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312.39亿元,比年初减少2.58亿元,成为全省唯一比年初减少的地市。3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02.18亿元,比年初增加39.52亿元,同比少增2.26亿元。融资难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据“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反馈情况,有50.3%的企业反映资金短缺问题。企业融资成本上涨,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增长27.7%,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息净支出增长38.5%。融资难的问题对小微型企业影响更加突出。根据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今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直接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压缩企业盈利空间。部分企业为接订单,不惜降低预付款,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资金成本,也增加了资金支付的隐形风险。
(四)经济内在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在经济波动中进一步显现。一是我市主导产业船舶修造业这一轮快速扩张周期已基本结束,步入调整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新的主导产业尚难以引领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今年以来,石油化工业较快增长,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到18.6%,但企业数量较少,缺乏后续项目。海洋工程、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主导产业自身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全市1087家船舶工业企业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仅37家,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船舶行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主机和关键配件大多依赖于进口,船舶工业的附加值不高,产业延伸拓展面不广,船舶配套产业整体发展难以适应船舶工业的成长。目前又面临融资难、接单难、交船难等问题。航运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结构不断调整,平均吨位逐步上升,但多数还是以散货船为主,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业一直在困境中艰难前行,各类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下滑,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三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未能较好的接轨,管理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当前复杂严峻宏观经济环境中,企业小、低、散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
三、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市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船舶修造业、石油化工业等主导行业都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金的依赖度大。新区建设需要大开放、大开发、大投入,离不开投资的贡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招商选资,切实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要加大引资力度。发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效应,积极主动招商,提高招商的质量和档次,着力引进大财团大企业,引进符合舟山发展前景,能够发挥更大效益的项目。二是要加紧前期工作。对于新建和前期项目,要加快相关工作进程,想方设法争取项目正式立项批复,使项目真正落地建设、及早开工。三是加快现有项目进度。对于在建项目,要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对已投产的工业、服务业企业,要抓好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四是关注投资对经济的综合作用。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氛围,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以及有助于改善民生事业的重点项目。五是加快平台建设。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建设,在继续支持区内已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引入潜力大、有市场的涉海产业企业,不断拓展产业链。加快推进保税港区项目,积极争取及早获批封关运作。扩大大宗交易平台规模,加大会员企业的引入力度,增加交易量。
(二)加快产业整合调整,积极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抓住新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完善产业导向和规划布局,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增强我市的经济发展后劲,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一是要积极扶持和鼓励船舶企业加速整合提升。鼓励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明显及订单充足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加速产能扩张,短期内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流动。二是要加快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快海工项目建设,争取早日释放产能,以推动全市船舶工业的升级。充分发挥油品储运优势,推进临港石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实现储运向加工转型。三是切实帮助海运企业渡过难关。通过鼓励性的政策,支持有能力、有实力的海运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实现船队结构调整。出台税收减免、燃油费补贴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实现海运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企业投资开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促进企业产能充分释放。一是要有效缓解融资难题。银行机构要积极争取增加信贷规模,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进专项信用贷款,创新企业信贷方式,拓展企业多元融资渠道。发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扩大应急转贷专项资金规模。二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减免税政策、企业补贴政策等,对困难企业税费减免缓征,加快出口退税,以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出台促进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整合重组,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防范因企业欠薪、三角债、高利贷等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市场秩序监管,防止恶性竞争,为企业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四是做好各类要素保障。为企业扩产、产能释放做好用电、用水、用地、用人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切实解决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瓶颈制约。
(四)坚定信心,确保全年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今年是新区建设全面启动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目标的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区形象,关系到国家和省对新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关系到后三年完成“十二五”目标的压力。虽然一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我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同时去年我市经济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后续基数不断攀升,这也给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完成全年目标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全市上下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在全社会形成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确保年度目标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