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1-30 00:0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舟山市政府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
□市渔农办 曾时康
一、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市场供应充裕,价格平稳,品种丰富,质量提高,为开创新一轮“菜篮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规模化、产业化不断发展。按照逐年投入、逐年完善的思路,全市蔬菜一、二线基地沟、渠、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全市现有无公害蔬菜基地48个,面积7734亩,2005年全社会蔬菜总产量已达到18.55万吨,是上个世纪末的1.32倍,全市蔬菜自给率约为70%左右。大棚保护地栽培面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全市已有钢质大棚9000余套,为丰富市场供应,保障淡、灾时季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生猪生产也呈现产业化、规模化态势,全市年出栏2000头以上规模猪场已有21家,年出栏商品猪10.1万余头,占全市商品猪年出栏数的63.5%。全市生猪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生猪自给率达到65%以上。
(二)逐步实现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蔬菜产销已从过去果腹型向精细型方向发展;生猪产销从家庭饲养、分散屠宰向规模养殖、定点屠宰方向发展;水产品产销已从冷冻、冰鲜向鲜活方向发展。“菜篮子”主要商品的产销变化,提高了产品质量,活跃了商品市场和餐桌经济,增加了渔农民的收益。
(三)加强主要副食品安全的法制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近年来,全面开展了放心肉、放心蔬菜和放心豆制品等方面工作,印发了《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部分高毒残留农药的通知》、《舟山市本级(定海)无公害“菜篮子”食品行动计划》,并相继成立了市农产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和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有效地开展了上市蔬菜、生猪屠宰和豆制品、酱油、食醋产销秩序的整顿,规范了主要“菜篮子”副食品的产销管理工作。目前已建立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到监管环节的副食品检测体系,已配置蔬菜农药残留简易定性检测设备40台,定量检测设备2套,“瘦肉精”定量和定性检测设备各一套。全市现有生猪定点屠宰加工场18个,加工量已占全市屠宰量的85%以上。
(四)流通体制的改革创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菜篮子”商品的流通。流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条渠道参与“菜篮子”商品流通的新格局。不断壮大的渔农民购销员和购销大户,已成为“菜篮子”商品流通的中坚力量。舟山国际水产城和市蔬菜批发市场的建成投入和管理运作上的创新,已成为我市“菜篮子”商品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生产导向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全市农贸市场发展迅速,共计投入资金1.28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市、县(区)、乡镇各类农贸市场94个,计11.
十多年来,我市“菜篮子”商品产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菜篮子”基础产业缺乏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规模扩大,全市一、二线蔬菜基地被大量征用或将被征用,而新的蔬菜基地和新的畜牧园区没有相应的规划和建设。二是产业化程度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菜篮子”商品生产覆盖整个渔农村,规模小,市场应变能力差,产品相对过剩,渔农民收益增长缓慢。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菜篮子”商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主要是对环境污染及高毒高残留农药、违禁药物、畜禽防疫、保鲜剂和违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四是市场布局、流通组织化程度与城市建设的品位要求不相适应。广大渔农村分散的小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五是“科技兴菜”力度尚须加强,保护地基础设施投入财力不够,对调整农业结构缺乏有效的促进,新技术、新设施、新农药应用面须进一步扩展。
二、我市“菜篮子”发展环境评估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势态出现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给“菜篮子”产销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粮食购销市场化,城市规模扩大,使“菜篮子”商品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人口大幅减少,土地相对集中,为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蔬菜产业由于易改种、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随着饲料和牧草种植规模的扩大,畜牧业和食草动物的快速发展,为粮、草转化为肉、奶创造了条件;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品位的提高,居民人口的增加,对“菜篮子”商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品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市场、大流通的逐步形成,供求平衡市场化,增加了“菜篮子”商品内容。全国发达的高速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为市外部分相对成本较低、花色品种齐全的“菜篮子”商品进入我市创造了条件,这不仅丰富了我市的“菜篮子”商品,而且对调整我市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我市一些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菜篮子”商品实行大进大出、双向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三)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将促成“菜篮子”商品的绿色产业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已成时尚,为促进绿色生产、培育绿色市场提供了商机,也给“菜篮子”商品生产、加工、销售提出了更为规范的要求,给提高“菜篮子”商品卫生安全质量、取得更佳经济效益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四)世贸组织的加入,将使“菜篮子”商品的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加入了“WTO”,一方面带来了国外新的经营理念和优新商品,丰富了“菜篮子”商品市场,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市“菜篮子”商品调整结构和升级换代,发展精深加工,促使“菜篮子”商品向标准化、包装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融入国际市场竞争。
(五)新型营销业态的形成,将提升“菜篮子”商品经营层次,并将逐步改造或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现代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及“农改超”或“农加超”,是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和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从城区开始,逐步改变传统的农贸市场流通形式,为形成与沿海港口城市相配套的“菜篮子”商品流通新格局打下基础。
三、我市“菜篮子”发展的总体思路
我市“菜篮子”工程新一轮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构建海岛和谐社会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渔农业,以实施“菜篮子”主要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为核心,加快实现“菜篮子”商品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逐步建立稳定的“菜篮子”供给机制,让城乡居民能够长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促进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必须对“菜篮子”商品质量卫生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坚持绿色生产,确保市场有效供应;培育绿色市场,引导生产者调整结构,适应绿色消费,在实现市场规范交易,提高安全检测监管上有新突破;开辟绿色通道,形成从田间(畜牧场)到餐桌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有效益的绿色通道网络;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食品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存环境上有新突破;执行绿色食品法律法规,在绿色食品行政执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上有新举措。
四、我市“菜篮子: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我市“菜篮子”工程现状与发展工作思路,建议在今后五年重点建设一批“菜篮子”项目,这些项目的完成对提高我市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市场环境,提升服务品位
--优化农贸市场购物环境、逐步实现城区“农加超” 或“农改超”。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优化城市环境、布局合理、方便居民生活出发,搞好农贸市场建设,建议全市新建农贸市场(菜市场)10个,其中定海城区5个,普陀城区3个,岱山县城1个,嵊泗黄龙1个。设法关闭各类临时马路市场。根据“调整、提高、创新、发展”的思路,加强对原有农贸市场的改造。城区农贸市场要逐步推广试行农加超。主要是改善基础设施,配置现代化设备,留置停车泊位,注重商品质量品牌,营造整洁有序、安全卫生、布局合理、光洁明亮、环境舒适的购物环境。通过工作示范,逐步实现城区农贸市场超市化。
--培育5个绿色批发市场。新建舟山水果批发市场、白肉批发交易市场、普陀蔬菜批发市场、发展和改造浙江国际水产城、市蔬菜批发市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电子信息、电子商务和竞拍、网上交易等,成为立足浙东沿海的批发市场,特别是国际水产城要成为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专业批发市场。
--撤并改造5个定点屠宰场。按照区域要求,全市新建和改造3个生猪屠宰、肉品加工企业。其中市本岛新建“二区合一”生猪中心屠宰场1个(包括肉牛屠宰),小、乱、差定点屠宰场全部撤并,实行白肉批发配送。岱山县高亭和衢山、定海区金塘、普陀区六横各对所在定点屠宰场实施改建或改造。同时按照现代先进国家的肉品加工要求,逐步施行分割肉冷却配送、销售,市区冷却肉销售比例逐步达到销售量的10%。
(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有效流通
--培育6大“菜篮子”加工龙头企业。在现有水产加工、中心定点屠宰、舟山白鹅、定海奶业、豆制品加工企业为基础,培育发展水产、猪肉、禽蛋、奶制品、蔬菜、豆制品等六大“菜篮子”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流通型、加工型、科技型、外贸型和绿色产品营销为主的现代企业。开发该六大类“菜篮子”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和方便、即食食品,适应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菜篮子”和旅游休闲消费的需要。
--发展若干“菜篮子”连锁企业。组建、引进“菜篮子”商品跨区域性连锁企业,其中城区天天惠、台客隆等大中型综合超市“菜篮子”商品经营面积要求达到20%左右。同时为方便群众、增加就业机会应积极有序地发展一批小型“菜篮子”商品连锁超市。
--配置绿色通道车。在现有“菜篮子”鲜活产品绿色通行的基础上,按照“菜篮子”商品的不同形态,相应配置不同车种、车型,最终实现猪肉厢体吊挂运输、活禽厢体通风窗运输、活鱼厢体增氧长途运输、蔬菜厢体层式运输,形成从生产到流通各个领域鲜活商品安全、优先、优惠、卫生、无污染、快速运输通道。
--组建“菜篮子”配送企业。“菜篮子”配送中心集生产、加工、保鲜、分割、包装、运输为一体,服务于农贸市场、超市、加工企业、门店销售和集团性消费。力求在五年内配送销售额占“菜篮子”商品销售总额的15%。此外,培育和发展股份制或个体菜篮子贩销企业,鼓励这些企业或个体户在外地设立营销窗口,把我市“菜篮子”商品引向国内外市场。
(三)建设绿色基地,培育绿色品牌
--建立7个蔬菜科技示范园区。以定海白泉、马岙、临城、普陀勾山、朱家尖、岱山石马岙、嵊泗基湖等蔬菜基地为基础,建立200亩以上蔬菜科技示范基地7个,集蔬菜科研、引种、蓄种、示范、培训和提供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综合性科技、生产示范功能于一体的蔬菜园区。
--建成2万余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根据《浙江省蔬菜基地建设保护条例》,按照舟山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要求,在全市现有一、二线蔬菜基地基础上,逐步建成全市2万余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中市本级(定海)1.2万余亩,普陀区5000余亩、岱山县3000余亩,嵊泗县350亩。
--发展12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在现有年出栏1000头生猪以上规模畜牧场的基础上,在二年内有条件的都要陆续改造成无公害生猪基地。同时,新建市本级(定海)生猪畜牧园区2只,年出栏商品猪达到5万头。到2010年全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基地牧场实现无烈性传染病、无违禁兽药、无违禁饲料添加剂的无公害畜牧场有40个,年出栏无公害商品猪占市场供应量的65%以上。各县(区)牧场(包括年出栏500头以上养猪大户)都要达到生猪产销无公害化水平。
--建立20个特色商品基地。建设有明显地方特色,并具备绿色生产条件,又有产业优势的特种“菜篮子”商品基地。目前主要发展重点是:定海白鹅、双桥火鸡、马目泥螺、临城芋艿、马岙奶业、盐仓马蹄笋、朱家尖虾米、虾皮、岱山晒生、东沙香干、普陀鹌鹑、枸杞贻贝、嵊泗小刀蛏、螺浆等优良农副产品,并实行商标注册。
五、我市“菜篮子”的质量标准与检测监督
“菜篮子”商品的质量卫生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和谐与稳定,面对当前食品质量卫生安全问题,建立科学、全面的质量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是做好“菜篮子”商品质量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制定质量标准,推行注册商标,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一是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质量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定“菜篮子”商品地方标准,在省、市现行的《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舟山市无公害猪肉生产规范》等基础上,制定冷却肉质量标准、小包装净菜和盆菜质量标准以及伸延到熟食肉制品质量标准。二是推行注册商标制,凡主要生猪规模畜牧场、禽蛋类养殖场和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重点水产养殖场都要对其产品进行注册、改变原始粗放的“菜篮子”商品形象。三是新建的绿色市场和商场都要拒绝无质量标准和注册商标、无产地厂(场)名、无生产保质日期的三无“菜篮子”产品进场销售。
(二)加强质量检测基础设施和科研设备的建设。一是要按照《舟山市市本级(定海)无公害“菜篮子”食品行动计划》,对蔬菜、肉类和水产品进行正常而有秩序的有效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制。二是要配置必要设备,对“菜篮子”商品及其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物品、添加剂料、包装材料进行全面检测鉴定,特别是市(区)农业部门要添置必要的对“瘦肉精”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三是建立评价和预警预报系统,积累检测台帐和数据材料,编制中长期“菜篮子”商品卫生监测计划,不断提高监测管理水平。
(三)健全卫生安全全程监测监控体系。一是建立从田间(牧场)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建立由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部门对生产环节的监测,各级工商、质监、卫生部门对“菜篮子”商品质量卫生安全监测与各级“菜篮子”批发市场检测和城乡区农贸市场(超市)检测所构成的监测网络体系。二是建立检测工作程序和事故追究责任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商品种类和易出现事故的区域,制定检测工作细则。在畜禽疫病发生和蔬菜病虫害旺发期,强化检测力度。对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按规定报行政执法部门查处。三是发挥社会不同层次的力量,对“菜篮子”商品质量卫生安全实行多方位的监督。要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认真接受广大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同时加强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对食品卫生安全违规者和重大食用卫生安全事故进行曝光,并依法查处。
六、我市“菜篮子”规范管理与保障措施
确保“菜篮子”商品长期稳定供给,提高“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是今后“菜篮子”工作的主要任务。为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规范管理和一定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行政规章制度、办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一是在搞好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菜篮子”相应的行政性规定和办法。这些规定和办法主要有无公害蔬菜基地管理办法、无公害生猪基地管理办法、蔬菜农药残留和畜禽添加剂检测管理办法、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批发销售管理办法、舟山市畜禽产品调运办法等。二是农业、卫生、质监、环保、工商、“菜篮子”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等共同配合,坚决打击严重污染食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三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我市的外地生猪、蔬菜等“菜篮子”商品,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二)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实行动态管理。一是要继续按照《舟山市市本级(定海)无公害“菜篮子”食品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完善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职责,狠抓落实。二是实行动态管理,对核发认证的无公害“菜篮子”基地、摊位,进行跟踪检查,实行动态管理,不合格的取消认证亮牌的资格。
(三)建立精简高效,职责明确的“菜篮子”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全市性精简高效、职责明确的“菜篮子”运行体制,是抓好全市“菜篮子”工作的关键。“菜篮子”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一是加强宏观管理,制定“菜篮子”发展规划。二是以保证“菜篮子”市场稳定供应为主线,以质量卫生安全为核心,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优质、保健、营养。三是指导发展新型“菜篮子”经营业态,提高“菜篮子”商品经营层次,加速创建“菜篮子”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和标准化、包装化、品牌化建设。四是参与制定和贯彻执行有关“菜篮子”商品产销的方针政策,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前提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并做好协调工作。五是加强市场宏观分析和重要商品宏观调控,确保市场稳定供应,满足城市发展对“菜篮子”商品的需求。
(四)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增强“菜篮子”商品持续发展的后劲。“菜篮子”商品基地设施投入大,见效慢,保障“菜篮子”商品的市场长期稳定供给,提高“菜篮子”商品的质量卫生安全,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一是要创造良好的投入机制,争取社会力量投入。对工商企业、购销大户等参与“菜篮子”商品的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开发,政策上要给予扶持。二是各级地方财政要加强对“菜篮子”工程的支持。每年安排财政预算时对重点发展的“菜篮子”基础设施项目、技改项目、蔬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新型业态建设、检测基础设施、先进仪器、科技人员和必要检测网络建设及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农(兽)药和新肥料(饲料)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都要进行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