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了望】广东省积极探索海水利用有效途径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化

发布时间:2006-03-29 00:0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舟山市政府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

    广东省濒临南中国海,全省海域面积达45万平万公里,拥有3368公里的海岸线和2414公里的海岛岸线,是一个海洋大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广东省淡水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用水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水量日渐短缺,水质日趋恶化,城市缺水问题突出,缺水范围不断扩大,难以满足沿海地区快速发展需求。加速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已成为水资源开源节流、解决工业和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开展海水利用工作,探索海水利用有效途径,取得了较好成效。随着海水利用技术基本成熟,海水淡化成本迅速下降,海水淡化主体设备造价较10年前下降了近一半,吨水成本已经降到5元左右。目前,广东省海水利用已有一定基础。一是火电厂和核电厂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已有一定规模。大亚湾电厂使用海水进行冷却;深圳市去年海水利用量达到了73亿吨,明年将在淡水资源非常短缺的东部沿海试点海水直接利用和冲厕。二是海水淡化利用稳步推进。拥有多个具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海水淡化成功范例,如全国第一座电渗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在南海西沙,全国第一座民用电渗析海咸水淡化站落户于珠三角。三是探索发展海水制盐产业,改造传统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四是充分利用海域、盐碱地、滩涂发展海水增养殖,有效减轻对陆地的依赖,缓解用水 紧张状况。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动海水利用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队伍建设,重点发展海水淡化利用,已形成长期从事海水淡化与水处理专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基础力量。全省从事电渗析、反渗透及太阳能等淡化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单位有国家海洋局南海监测中心、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暨南大学水处理研究室、广州市水质净化研究所、广州军区后勤水质净化研究所等9家,科研人员160多人,其中不乏我国长期从事淡化研究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带头人。同时,广东省还鼓励企业发展海水淡化设备配套生产能力。目前全省从事反渗透、电渗析淡化设备配套生产的单位有23家,淡化技术应用工程公司有80多家,已初步形成以反渗透技术为主体的淡化技术产业群体。

   目前,广东海水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规模较小、海水利用及其技术装备生产缺乏联合、技术攻关能力总体不强、低水平重复引进与研制多、科研与生产脱节等。为推进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发展,广东省下一步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在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方面,一是积极推进临海工业的海水淡化,支持低温多效淡化装置示范工程建设,支持用途广泛、竞争力强的海水反渗透淡化技术在电厂和其他工业中的推广应用;二是海水淡化与热电结合促进淡水相对缺乏的海岛和沿海居民饮用水的海水淡化的应用;三是加大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国产化;四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结合,利用大型海水淡化厂排出的大量浓缩海水,积极发展海水化学物质提取产业。在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和装备产业化方面,一是在临海工业中大力推广海水直接冷却、海水用作冲洗水和其他用水;二是积极支持海水循环冷却水示范工程,并大力宣传推广;三是利用海水冲厕的技术和经验,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海水冲厕示范区。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